——专访江津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栋群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刘早生特约通讯员田友明
年,江津区牢牢把握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成效。
“年,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保持全市前列。”江津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栋群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介绍。
▲江津区太公山七彩梯田乡村旅游景区
近年来,江津区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万亩,产量64.14万吨;生猪出栏79.2万头;花椒种植面积57万亩,鲜椒产量30万吨,产值37亿元;蔬菜种植面积57.4万亩,产量.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产量2.7万吨……
“乡村产业如何挖潜增收是江津区农业农村委重点思考的问题。”杨栋群介绍,江津区从做强花椒产业、做大富硒产业、做精特色产业三方面,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江津在保障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主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方面有哪些亮点?
杨栋群:江津按照“稳定基本盘,突出特色种养”的发展主线,发挥江津富硒特色优势,构建完善初级农产品保供体系,守住“三农”压舱石。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双福国际农贸城。
富硒产业是全区现代农业最大亮点、最大抓手和最大优势。近年来,江津区立足实际,坚持富硒富民、富硒为民,发展富硒产业,成立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重庆办公室和富硒产业质量服务工作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团体标准1项,培育富硒种养殖基地72个,推广应用富硒标准化生产技术2万亩,研发出富硒新产品20个,富硒产业产值达亿元,荣获“中国生态硒城”“中国富硒美食之乡”“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等荣誉称号。
保障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的重点工作,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年江津区粮食播种面积.8万亩,总产量64.14万吨,淀粉糖浆在西南地区食品、饮料行业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75%;蔬菜种植面积(含复种)57.4万亩,产量.5万吨,是重庆第二大商品蔬菜基地;出栏生猪79.15万头、肉牛0.62万头、山羊12.36万只、小家禽万羽,肉类产量8.4万吨、禽蛋产量2.45万吨。
▲江津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江津是全国闻名的花椒之乡。年江津花椒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量30万吨,是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品牌价值达62.69亿元。获批江津花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整建制试点,进入中共党史展览馆长期展示。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江津花椒”专列,“江津花椒”荣登北京地铁1号线。江津还是“中国柑橘之乡”,种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多年。年,全区柑橘种植面积16.35万亩,产量16.34万吨,塔罗科血橙、不知火获得年重庆市“三峡杯”优质晚熟柑橘血橙类金奖、日系杂柑类银奖。
此外,江津区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小水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4.6万亩,产量吨,“江津茶叶”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四面绿针”获评“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江津大茶树”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中药材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吨,“江津枳壳”喜获地理标志商标和道地药材认证;水产养殖面积6.1万亩,产量吨;小水果种植面积23.53万亩,产量17.98万吨。
记者:农产品加工业联结工农、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津区在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中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杨栋群:江津区按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产业融合的发展原则,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着力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核心区和科创中心,以“3+1”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打造种养前后延伸、上下拓展的全产业链。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粮油·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达1.6∶1。
一是打造产业集群。实施“五个一工程”,即紧紧围绕“一桶健康油”“一篮富硒菜”“一包调味品”“一瓶文化酒”“一张生态纸”,高质量打造粮油、富硒、花椒、酒水、造纸等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助力建设千亿级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示范区。
二是培育头部企业。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国家级2家,市级30家)。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世界强企业2家,桥头火锅、江记酒庄、玖龙纸业等规上企业57家,太极集团、鲁花粮油、广州双桥等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3家。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增信贷.4万元、农业高质量发展资金万元,获市级加工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
三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德感工业园区、白沙工业园区、江津综保区和先锋食品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15.99平方千米核心区、2.52平方千米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了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个、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4个,打造了“重庆市五十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重庆市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各1个。
四是推动集成创新。打造创新平台,中国(重庆)花椒研发中心、江津花椒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青花椒标准化区域服务推广平台成立,建成花椒大数据中心,全国率先开展花椒全程机械化采收、带枝烘烤和全产业链科技中试,西部食谷粮油、肉类、富硒、精酿啤酒4条科技中试生产线加速投产。组建创新联盟,成立了花椒、茶叶、高粱3个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创新大赛,积极组织12家企业、24个作品参加中国(重庆)农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高品质青花椒全产业服务平台荣获重庆市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江津花椒秸秆综合回收利用荣获优秀奖。
▲金龙鱼粮油加工生产线
记者:农文旅融合是通过三者的融合,释放土地、资金、人才等乡村振兴关键要素的活力,产生“1+1+13”的效果,江津区在推进农文旅融合方面有哪些成效?
杨栋群:近年来,江津区积极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推动实现乡村与城镇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厚植生态田园底色、擦亮村落民宅本色、彰显农耕文化特色一系列举措,实现“点+线+片”带动式发展,融合农文旅。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9万人次,综合收入69.1亿元,作为典型参加了全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冬季)新闻发布会。
江津区打造了古镇民俗体验之旅、生态康养纳凉之旅、原乡风情漫游之旅3条精品路线,每季度在重庆市新闻发布会上定期发布推介。猫山茶叶旅游路线荣获“重庆十佳茶叶专业镇(村)/精品茶旅线路”,“漫游原乡人文风情江津之旅”“綦河画廊乡村游”“农业园区精品游”获评“乡村振兴特色旅游线路”。
抓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遇,江津区大力推进鹤山坪片区、吴滩红色美丽村庄、黄庄农业嘉年华、鲁能美丽乡村、楠木坪乡村振兴、尖巴山中医静旅颐养等重点项目建设,彰显农村的“土气”、巧用乡村的“老气”、焕发农民的“生气”、融入时代的“朝气”,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江津区积极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10项激励政策措施,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建设。年,获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个(累计达5个)、示范村5个(累计达18个)、示范点11个(累计达31个),数量居全市第一。广兴镇获评文旅特色产业乡镇,先锋镇保坪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记者: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江津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杨栋群: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江津区近年来不断健全互联网、物流网、市场网三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现代科技引入农业全产业链,以农村电商为纽带衔接科工贸,逐步实现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一是加快建设物流体系。江津区建成各镇街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藏设施座、片区冷链集散地2个,库容4万余吨,并衔接双福国际农贸城,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安全有效保障。建成数字农业平台、网络经营服务平台、库存采集调度服务平台、网络培训服务平台和数字指挥调度平台。年,江津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江津区稳步推进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建成益农信息社站点个、农村电商站点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产品网络零售9亿元;培训直播带货网红79人,组织“6.16渝见渝味西部食谷抖音直播带货节”“好巴适,川渝!”等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余次,晚熟柑橘清见在抖音生鲜果蔬爆款榜“霸榜”(全国第二),直播电商销售额达5.2亿元。
三是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深入推进川渝合作,建设双城经济圈,成立成渝地区食品行业协(商)会联盟,每年销往四川的青花椒达1亿元。扩大对外出口,全区10余类农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进出口总额达15.3亿元,完成花椒基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荔枝基地、茶叶基地出口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7个,签约金额68.23亿元,居全市前列。
《农家科技》(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