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决策者零售研究院,作者|Eve
年,在机关工作的父亲领回了单位发的4只月饼,母亲把月饼锁进了大衣柜抽屉里,也把小囡的心给锁了进去。
好不容易挨到中秋,一家四口围聚在桌前,母亲郑重地将月饼切成小块分发下去,明明小得一口就能吃完,小囡还是一层一层、一点一点地细细吃,连漏在桌上的一点酥皮都会舔干净。
01年,小囡已成为奶奶,她听说孙女最近花00块买了一盒网红月饼,口味是她没听说过的螺蛳粉、胡辣汤、小龙虾……孙女拍了不少照片发在朋友圈里,文案是“秋天的第一只月饼”。
一盒六个月饼,最后剩了五个半。她看着精美的礼盒叹了口气,漂亮是漂亮,只是不如铁盒,还能多放些鸡蛋。
两代人的故事,中间隔着中国月饼的变迁史:稀缺奢侈品、普通消费品、高价礼赠品、圈层社交品。
如今的月饼,离“饼”越来越远,离“币”越来越近。
1、-:半月工资买一个月饼
上个世纪50年代,面粉、鸡蛋加糖做成皮,配上绿豆馅,抹上一点花生油,便是高级月饼了;四个月饼卷在一张绘有嫦娥奔月图的红色纸包里,再用经绳一勒,便是当时最拿得出手的包装。
由于物资匮乏,面粉、油都是紧俏货,月饼里舍不得多放,导致口感很干,咬上去硬邦邦的。
尽管如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月饼仍是奢侈品。相关资料显示,当年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而青年工人月工资可能才0元,哪怕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月饼。
月饼曾是稀缺奢侈品
到了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还得凭票购买月饼。上世纪70年代,饼票是按人口定量分发,一张票买4个月饼,已经算是较高的待遇了。此外,当时月饼限时限量供应,十分稀缺,出炉后直接拉到供销社、糖酒公司、高档国营商场,往往一抢而空。
一张月饼票换4只月饼
那年头,吃肉不容易,鲜肉月饼更是稀罕,不仅要有钱,还得有月饼票,一张票买4只。每到中秋,老字号的摊位前便排起长龙,两三个钟头不稀奇,有时还会空手而归。记得有一年我去排队,队伍一点一点往前移,眼看快到了,店家却收摊了,卖光了,有票子也白搭。
——苏先生
、-:飞入寻常百姓家
直到改革开放后,月饼逐渐走向市场,人们已经可以从供销社买到带铁盒装月饼。这一时期月饼里出现“青红丝”,已成为一代人童年的记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仁月饼。
记得80年代年我在北京读中学,中秋节姆妈从上海寄来素月饼,一盒4只,豆沙、莲蓉、椰蓉和五仁,当时算是“奢侈品”了。一位东北的同学瞧了,眼珠子都弹出来了,说她们那圪垯的月饼都是青红丝馅的,只有贵宾才能吃到豆沙月饼。
——钱女士
童年记忆中的铁盒月饼
随着产量及销量不断提高,月饼慢慢从奢侈品变为常规商品,老百姓不管有钱没钱,都会在中秋节买上些。月饼的口味不断丰富,水果月饼、莲蓉月饼等出现在市场上,苏式、广式、京式月饼也开始从地域走向全国。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月饼产业已是日趋成熟,月饼逐渐成为超市及小商店普通的点心,外形样式也与如今的月饼基本没有差别。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曾保存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月饼铁盒,朵朵牡丹绽放在红色的盒面上,传递着花开富贵、花好月圆的祝福。
“花开富贵”
3、-:天价月饼,开始变味
过去,普通月饼的外包装一般不会超过月饼本身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月饼的礼品属性增强,包装也刮起一阵奢靡风。
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普通月饼的外包装与盒内月饼价值比高达1:1,豪华月饼甚至达到:1。同样价值的月饼,装进高档的包装盒里,价格就能翻着倍地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批“黄金月饼”“鲍鱼月饼”等畸形产品。
天价月饼开始出现
一些“聪明”的厂家将月饼变成了期货:一张面值元的月饼券,在经销商、消费者、黄牛等各方之间折价流转后,最终以50元的价格被厂家回收。整个过程没有生产月饼,却都能赚上一笔。
月饼化身“期货”
月饼一度还成为助长贪污腐败的贿赂品。长春一款售价多元的月饼礼盒里装有一副高尔夫球杆;昆明一款标价31万多元的月饼礼盒里装有数码相机、五粮液、派克金笔、茶叶等,甚至还配套了一套多平米的住房。天价月饼传递的不再是亲情与友情,而是权力与金钱。
面对月饼引发的众多乱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整顿政策。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联合发布《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月饼的包装成本不能超过月饼出厂价的5%等;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禁止政府机关及人员赠送和接受高价月饼。
月饼行业也因此“遇冷”。01年中国的月饼市场规模达到13亿元,是当时历年最高,但解放日报年的报道显示,严控“三公”消费使月饼销售量价齐跌,不少企业接到的订单比往年减少三四成,利润下跌甚至高达五成。数据显示,当年月饼销售额下降1%。
一直到年,中国月饼市场才开始复苏。
4、-至今:月饼迎来第二春
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让月饼行业焕发了“第二春”。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月饼销售额从年的.8亿元增长至00年的05.亿元,预计01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达18.1亿元。
网红月饼、跨界月饼层出不穷,每年中秋都会引发全网热议。在这场“月饼大战”中,玩家主要分为三大阵营:老牌餐饮企业、烘焙/糕点企业、跨界企业。
月饼大战三大阵营
其中,老牌餐饮与烘焙企业占据了月饼市场的主要份额,数据显示,00年中秋节期间,苏州稻香村、华美、五芳斋、广州酒家和杏花楼线上销售份额位列前五。这些传统月饼品牌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群众基础,正发力年轻消费人群市场。
老牌企业位列前五
稻香村集团年就确立并开始实施了“互联网+稻香村”战略,成立了电子商务部,去年线上销售份额位居第一,占比达8.1%。营销方面,香港美心今年和小黄人联名推出月饼礼盒,五芳斋联合外星人推出中秋限定月饼盲盒。
美心月饼小黄人联名
要谈“会玩”,还是跨界品牌更胜一筹。喜茶与Seesaw的联名月饼礼盒,将咖啡与新茶饮“包”进了月饼里;来伊份联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推出「礼遇东西」中秋礼盒,将大克鼎、东方石狮、古希腊彩绘陶等形象刻在月饼上。
来伊份「礼遇东西」中秋礼盒
此外,一些非食品饮料行业的跨界玩家也在争夺蛋糕。互联网大厂的月饼礼盒每年都会被媒体盘点,各大博物馆推出的文创月饼堪称艺术品,就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昆明烟厂的月饼也都成了网红爆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月饼
5、月饼大战“冷思考”
热潮之下,也显露出不少问题。
一是鱼龙混杂。
月饼行业门槛低、利润高已是众所周知。广州酒家00年财报显示,月饼系列产品毛利率达58.37%;元祖股份月饼和粽子的毛利率达55.96%。所以一些月饼企业一年只忙一个月,却能赚足一年的钱。
这也导致月饼行业参与者非常之多、之杂,几乎各行各业都想挤进来分一杯羹,市场上的产品更是鱼龙混杂,定价虚高、虚假宣传、食安问题屡禁不绝。
中国食品安全网年的一篇报道显示,在一家糕点网络旗舰店中,迪士尼授权其生产的一款“快乐星晴月饼礼盒”售价为58元;而天猫超市中一个同品牌月饼,同规格产品售价只要元。
数量、重量、口味、生产商都一模一样的两个月饼礼盒,只是因为一个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差70元。
此外,很多爆火的网红月饼,只创新不走心,实际上并不符合大众口味,消费者们买一份噱头后就在盒子里等待过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也背离了月饼作为中秋团圆象征的初衷。
消费者评价
消费者评价
二是过度包装。
数据显示,有4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会购买过度包装月饼,购买理由主要是为了送礼。一盒售价80-00元的月饼礼盒,月饼的成本可能只有10块钱,相当于买礼盒送月饼。人们受困于人情社会,一边吐槽贵,一边为“价不配品”的月饼买单。
尽管国家自年就出台了政策限制过度包装,但这一问题仍旧存在,不少企业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每年中秋都成了一场时尚秀。
羊毛出在羊身上,包装的成本自然会由消费者承担。但似乎,我们的消费者默许了这一规则。数据显示,今年消费者对于月饼的购买预算在-元的占比达7.5%,在00-99元之间的占比达33.3%。
消费者购买月饼预算提升
经济学上的“凡勃伦效应”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因为虚荣、攀比等心理,做出冲动的选择,过于执着地追求高价商品。
比起商品,月饼更像是社交货币。早年间是觥筹交错间的应酬,成千上万元的月饼里装着欲望;现在是聚光灯下的炫耀,00多元买1个礼盒、9张照片。
讽刺的是,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近9成的中国消费者认为月饼是团聚的象征,而曾经一家人围在桌前等待母亲分月饼的画面,几乎再也没有。
当月饼背离了商品的属性,价值配不上价格,热闹之后何以长盛?或许是整个产业都需要冷思考的。
参考来源:
[1]《01年中国月饼市场与消费趋势调查报告》,艾媒咨询
[]《月饼经济冷思考:“老问题”的三个“新现象”丨行业》,中国食品安全网
[3]《月饼一年能卖30万吨,为何吸引不了创业公司?》,燃财经
[4]《60、70、80年代那些年上海人吃过的月饼》,申江服务导报
[5]《“天价月饼”降温的背后》,解放日报
[6]《一枚月饼的成长蜕变史》,齐鲁晚报
[7]《昆明天价月饼标价31万配一百多平米住房》,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