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
魏有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秘书长、“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创新院常务副院长
王岳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李乐骏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弘益大学堂校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彭瑶 赵新宁 见习记者 刘知宜
怎样看待中国茶企“不敌立顿”的说法?
传统茶产业如何开辟新赛道?
中国茶如何在世界舞台香远益清?
今年的5月21日是第三届“国际茶日”。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茶文化是数千年中华农耕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茶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加速融入双循环的重要风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年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时指出,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中国茶应怎样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打响品牌?本期对话邀请鲁成银、魏有、王岳飞、李乐骏四位专家,在国际茶日到来之际共话中国茶。
中国茶产业发展有五大核心优势,但还存在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率不高、茶消费增长缓慢等挑战
主持人: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有哪些独特优势?又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
鲁成银:我国茶产业有五大核心优势。一是作为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为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遗传基因。二是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传统制茶技艺,形成了六大基本茶类和相关习俗。三是我国茶区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江北、江南、华南和西南四大茶区,出产种类繁多、极具地域品质特色的名茶,如普洱茶、五指山红茶、凤凰单丛茶、武夷岩茶、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汉中仙毫茶、安康富硒茶等。四是我国茶叶具有品质和特色优势。五是有产业链完整和规模大的优势。
王岳飞:当下中国茶产业已迎来几千年来最好的黄金时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茶年产值到了超过亿元、近1万亿元时代。未来几年内,茶行业在中国市场的体量一定会超过酒行业,几十年内也会超过烟草行业。二是中国人均年消费茶叶量到了超过3斤时代。过去数千年中国人均年消费茶叶量从未超过克,直到从年人均年消费茶叶约克开始,几乎每年增长克,到年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克。三是中国迎来人人想学茶的时代,即便是不经常喝茶或不了解茶的人,也能随口说出喝茶对健康的几个好处。
魏有:近十年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茶园面积和产量突飞猛进,出现了产销两旺的现象。年全国茶园面积约为.53万亩,同比增长1.69%,开采面积约.87万亩,同比增加2.81%;茶叶产量约为万吨,同比增长6.76%;茶叶产值约为亿元,同比增长约10.3%。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劳动力短缺、机械化利用率不高,疫情这两年表现尤为突出,出现了采摘不及时、鲜叶下不了树的情况。出口增长缓慢,单价偏低,茶类单一,以贴牌和大宗茶为主,名优茶出口非常少。此外,茶消费增长缓慢,尤其是新的饮茶群体培养困难。茶产业整体上产大于销,供过于求。
李乐骏:中国茶产业发展最大的特色在于,中国茶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名茶品类资源,几乎县县有好茶、乡乡有好茶、村村有好茶,这是中国形成独特茶产业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中国茶产业链超长,涉茶人口众多,全国形成了庞大且比较稳定的内销市场,一片小叶子已经成为拉动民生的大产业。
但中国茶产业总体品类多、品牌少,不少名茶的有效宣传半径不能脱离一个县、一个市,打造品牌的决心与能力明显滞后。中国茶从农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的步子太慢,行业主体仍然停留在低效率的农业初级阶段,还没有摸索出一条高效的、适应信息化投入产出的、可持续、生态化的新路。
中国茶属于“地缘茶”产品,应建立金字塔结构的消费体验,打造自身独有品牌
主持人:有人说,中国几万家茶企年利润“不敌一个立顿”,但也有人说“中国茶不需要成为立顿”。对此您怎么看?中国茶应怎样打响品牌、提升竞争力?
鲁成银:“不敌一个立顿”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茶分为地缘茶与非地缘茶。地缘茶是指,标示茶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产品,所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公有性、集体性和永久性知识产权的区域公用品牌,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因此,我国茶叶品牌建设走的主要是“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模式。地缘茶产品既是大众化饮品,也可做成礼品茶,与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和文化结合生产出顶级茶;还可以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结合,打造茶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立顿茶则属于非地缘茶产品,茶叶原料来自众多产地,然后经过工业化生产,销售到世界各地,产品易同质化,是一种大众化饮料,产品的礼品性和文化性不足。
中国茶业品牌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建立“大众茶-礼品茶-顶级茶”的金字塔结构的消费体验,融合第三产业的发展,突出地域文化、健康等概念,打造自身独有品牌。
李乐骏:中国茶产业需要虚心学习立顿在品牌塑造、营销传播、国际化视野、产品效率生产与品控等方面的优势特长。当然,因为历史发展基础的大背景不同,中国茶产业的模式和立顿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产业链的价值分享机制。中国茶产业是自然形成的由数以千万计的茶农、茶工、茶师、茶人构成的共同体,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大品牌,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价值分享链条,每个环节都公平分享利润,数千万的涉茶人口因此有了生活保障。立顿模式的主要品牌能力建立在英国本土和发达地区,利润分享的主体也在极少数人和地区中,而涉及人口最多的加工生产环节,则大份额外包到斯里兰卡等地。立顿模式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养活如中国茶产业般如此大基数的涉茶人口。
当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大幅提升中国茶种植者、生产者、投资者、经营者等茶产业涉茶人口在职业技能方面的整体专业度,筑牢筑实中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之基。
疫情给茶叶产销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也加快了产销方式转变
主持人: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对今年春茶产销各环节造成了哪些影响?各产业发展主体可从哪些方面着手减轻影响?
王岳飞:一是春茶上市受阻。春茶采摘的最佳时期一般在3-4月份,疫情给春茶生产经营和产能带来了一些影响。二是工人返工受阻,劳动力不足。熟练技工紧缺加上产能不足,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部分名优茶不能及时按标准采摘、加工,以致特级茶、上档茶产量比例下降;对于茶叶批发零售和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企业,因员工不能完全正常复工,茶叶品质和产量不能满足既定目标,客观上影响了订单和销量。
鲁成银:各地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茶区采摘、加工、茶叶流通和销售等环节造成较大影响。茶叶生产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是用工难。季节性采茶和制茶人员出行遇到困难,部分茶叶生产务工人员取消外出计划,茶企减少外来用工人员数量。其次是茶叶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受阻。外地茶叶经销商无法去茶产地交易市场、企业或茶农手中直接收购茶叶,然后转运至各大城市门店和茶叶市场销售;快递等物流受阻,包裹揽收困难,无法保证茶叶按时投递送达;疫情下消费者减少出门,进店客流减少;受经济环境影响,居民消费力下降,消费意愿降低。
尽管疫情给茶叶产销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也加快了茶叶产销方式转变,茶叶行业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直播带货等新方式,显著加快了线上茶叶营销的步伐。通过举办网上茶叶推介会等活动,扩大了茶品牌的影响力。
茶文化不是一味的复古,当代中国人应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茶文化表达
主持人: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您认为,应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魏有:文化是魂,产业是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挖掘、培育、推广,让消费者不仅喝茶,更要爱上茶,爱上茶文化,通过文化助力产业发展。而产业的发展根本就是科技的发展,所以要重视和大力推进茶叶科技研发和创新驱动,让茶科技成为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让茶叶真正融入科技。
李乐骏:在“三统筹”中,茶文化排在首位,要发挥更大的创新引领作用。首先是要尽快创新发展出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茶文化。茶文化不是一味的复古,当代中国人应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茶文化表达。其次,茶文化需要更加广泛的学术研究基础,全国高校和研究团体应考虑设立规范的茶文化专业与研究机构,为中国茶文化的高层次发展打下学术基础。最后,茶文化的未来在于青少年。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呼吁中小学生走进厨房劳动,希望各地号召青少年端起茶杯,学茶知茶,培育好中国茶文化的接班人。
鲁成银: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要在茶生产过程和茶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统筹茶产品的物质性、文化性与科学性。重点围绕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产品三大载体赋能,提高茶产品文化内涵,提高美誉度。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扩大茶叶消费,实现产业增效,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目前很多地方将农旅融合作为茶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也存在同质化、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您认为,今后应怎样破题推进茶业农旅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魏有:有些地方的茶旅融合雷声大、雨点小,多年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层面。一些茶乡旅游缺乏政府政策的引导,也基本没有纳入到地方大旅游规划圈,发展中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自身造血功能弱、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茶民宿、茶庄园、茶餐饮等基本以茶农或者茶企自由发展为主,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推进茶业农旅融合发展,要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积极挖掘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还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能力的运营企业,吸引游客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让茶乡旅游成为地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乐骏:农旅融合的核心是特色茶文化的展示与体验。农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特色发展。同时,要做到文化引领,要舍得为当地的特色茶文化做投入、做研究、做宣传,在茶文化上花一分钱,可以为茶产业增十分色。最后,要相信时间的沉淀,不少文旅项目开始轰轰烈烈,一段时间就草草收场,就在于没有坚持去沉淀。农旅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旅游,当地特色的茶文化需要一批茶农、茶师、茶店在当地不断碰撞,才能生根发芽。
更加贴近生活,重塑消费情境,是未来新茶饮品牌提振国内消费市场的必修课
主持人:近年来,新茶饮、新袋泡、花草茶、混搭风味茶等新赛道崛起,您如何评价这种新业态以及它与传统茶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提振国内消费市场,培养新消费增长点?
魏有:我国茶叶的市场拓展一方面是出口,另一方面就是开拓新的消费群体。传统的饮茶群体基本比较稳定,多年来大家一直在探讨如何吸引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