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行业是否真的存在暴利茶行业的暴利

近日评论区收到很多痛斥茶行业“暴利”的茶友留言,看来在很多茶友的认知里茶是“暴利”行业,那么现实中的茶行业是否真的存在“暴利”?茶行业的“暴利”又是如何产生的?今天小编就为广大茶友们初浅分析下,尽量的为大家弄清楚真相。

茶行业的整个业务链条从头到尾一般分为三段,即种茶、制茶和卖茶,对应的就是茶农、茶厂和茶商。那接下来小编就先从茶农、茶厂与茶商的成本与利润来分析下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

先来说茶农,我们以江北绿茶产区举例,茶农的成本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种植成本,即购买茶树苗和茶园土地使用费,这个一般是一次性投入,暂不参与计算;第二是茶园管理成本,即施肥、打药和除草等的费用,平均一年元/亩左右;第三采茶人工成本,每斤的鲜叶平均采摘人工成本在25元左右。现在计算收益,正常每亩茶园可以采摘斤左右鲜叶,茶厂收购价每斤平均按50元计算,一亩地的毛收益就是3万元,扣除采摘人工费1.5万元及其它费用,种一亩茶净利润在1万元左右,比种粮食可能好一点,但也达不到暴利的标准,毕竟茶农辛苦,还要看天吃饭,也不是每年都能丰收。

再来看下茶厂,我们以我国常见的中小型茶厂举例,茶厂收来鲜叶做茶,一般4斤鲜叶可以做1斤干毛茶,一斤茶的原料成本就是元,制茶的人工、水电、设备折旧及管理成本按50元/斤计算,这种做出来的茶综合成本在元/斤左右,如果出厂价是元/斤,扣除成本、损耗及税费等一斤茶的毛利就在元左右,按照中小型茶厂年产1万斤计算,在市场顺畅全部按预期价格销售出去的前提下,一年的毛利也就万左右,茶厂也有市场风险,虽有利润但也创造不了暴利。

最后分析下茶商,成本主要也是三块,即采购、运营和管理。按照茶商自己的说法,销量占比最高的口粮级茶叶平均的毛利率不会超过30%,而且还需要根据季节和市场变化波动,运营和管理费用是相对固定的成本,销量差就会导致成本上升,自然也就会降低利润,在市场竞争激烈且行业内卷严重的当今,也自然会有亏本的风险。所以正常的茶叶销售也创造不了暴利。

综上所述,传统的正常的茶叶种植、生产与销售环节是很难产生暴利的,那么大家认知里的茶行业“暴利”又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茶行业真的就没有“暴利”了吗?答案肯定是有的,产生“暴利”的都是在正常的茶叶业务链条之外,比如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天价茶”,比如那些所谓的“某某坑”“某某涧”肉桂、“某岛”“某武”普洱等,懂不懂几千块一泡,几万块一饼。还有就是某些所谓特定圈子的定制茶,几万、十几万一斤也比比皆是。还有就是那些所谓的“金融茶”,通常是带有“越老越值钱”标签的某些普洱、黑茶、白茶等。这些茶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茶是用来喝的常规认知,被赋予了奢侈品、金融投资品、文化收藏品等属性,已经不能用正常的消费品利润率来衡量与计算,也就自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暴利”。

第二是“仿冒茶”,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以次充好。茶叶毕竟是相对专业的领域,普通茶友的鉴别能力还是相对有限,这就留下了操作空间,比如仿冒名茶,用四川白茶冒充福鼎白茶,用广西红茶冒充武夷山金骏眉等。还有就是以夏茶、秋茶冒充高品质春茶,用过期的滇红压饼制成所谓的布满金芽的高品质熟普。正常操作产生不了的暴利,靠作假可以实现。

第三是“掺假茶”,也可以说是废物利用了。比如用制作熟普的边角料、茶末、茶梗等加香精和胶水压制成号称“茶中化石”的碎银子,用机采茶挑剩下的叶子、茶树修剪时被丢弃的枝叶、还有柑树生长中的落果等制作成所谓的“小青柑”,还有过期的陈年绿茶、受潮的发霉的红茶等通过添加香精、色素掩盖其香气和外观销售,等等。这些茶的原料本就属于垃圾,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各种电商平台、直播间里配上漂亮的图片、视频,在通过一篇漂亮的故事文案包装下,就变成了99元3斤还送一套茶具的亏本补贴“家人”送福利茶。这里有没有暴利我就不下定义了。

茶叶有没有“暴利”还是要看茶友们自己怎么看待,只要我们能不贪心、抗忽悠,只选择品质和价格跟自己经济能力匹配的茶,这样茶行业“暴利”的大刀也自然砍不到你,自然也不会因为贪图小便宜成为别人镰刀下的韭菜。

茶友们,对于茶叶的“暴利”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感谢阅读阅读,如果喜欢我的内容,烦请点赞、收藏、评论、转发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