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氏策划(之四):工夫在诗外》43.云南普洱茶宣传口号
一,缘起
据云南网.3.25《
所有人:最高可获万元奖金!云南向你征集“普洱茶”宣传广告语!》:年4月19日至22日,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为进一步提升云茶品牌市场口碑,推动云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现面向全社会有奖征集普洱茶广告语,最高可获万元奖金。有才有趣又懂茶的你,快来为普洱茶博览会贡献“金点子”。
征集要求:
1.口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口号内容彰显普洱茶品牌特色,与普洱茶博览会愿景、使命一致;
3.所有宣传口号内容为个人原创,每个用户最多提交不超过20条宣传口号;
4.口号应充满正能量,亲民、通俗上口且无低俗文字,富有创造力且易于识别记忆,能够得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群的普遍认同;
5.口号便于在各类媒体(如:电视、视频、海报等)中进行传播;
6.口号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7.投稿者应确保其投稿作品的原创性,无版权争议,不侵犯他人权利,不涉及侵权问题及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获奖标语版权归活动组委会所有;
8.本活动解释权归活动组委会所有。
二,口号内容+创作说明(按照投稿格式)
1.口号内容:普洱品质,本自不凡;高原打造,云茶典范。
创作说明:突出“高原”、“云茶”概念。用“打造”,强调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到品牌推广之全产业链条、全领域范围。
2.口号内容:有茶普洱,源自云南;高原典故,尘世上品。
创作说明:突出普洱茶产自云南高原地带,且历史悠久。用“尘世”,显得通俗,接地气,让人容易亲近。
3.口号内容:普洱茶,云南造;品生活,亦非凡。
创作说明:强调普洱茶的云南属性。“品生活”隐含“品普洱”之意,即“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也。
4.口号内容:普洱出品,云茶典范;高原打造,天下共享。
创作说明:强调“云茶”、“高原”概念。“云茶典范”、“天下共享”呼应博览会主题“绿色云茶?天下普洱”。
5.口号内容:过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一口称普洱之茶汤。
创作说明:头一句套用云南文旅宣传口号,后一句用语对仗,引申到普洱茶。茶汤既有享受茶水之意,也因茶汤可供欣赏、品鉴之用。
6.口号内容:过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一款称普洱之茶叶。
创作说明:头一句套用云南文旅宣传口号,后一句用语对仗,引申到普洱茶。不同于上一条略显含蓄,此处直接推广“普洱茶”品牌。
7.口号内容:做高原人,品普洱茶,这是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创作说明:演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口号。把“喝普洱茶”跟“做云南人”挂钩,强调普洱茶之于云南的独特性、代表性。(用“高原人”而非“云南人”,避免跟“云南的生活”重字。)
8.口号内容:来云南而不喝普洱,乃为憾事!别高原而未带云茶,岂有此理?
创作说明:突出“普洱”、“云茶”概念。前一句套用苏轼“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为憾事”;后一句借机推广“云茶”品牌——含有不带以“云茶”为代表的回头货,回去怎么向亲朋交待的意思。
最后加问号,避免语气过于生硬,使人反感;同时留下悬念,让广大游客和消费者自己领会并决断——相信他们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9.口号内容:来云南,品普洱;放慢节奏,远离尘嚣,享受静生活。
创作说明:“静生活”——包含自然环境的纯净,以及社会生态的纯净两个方面,——非但是云南生活的特点,也是(品)普洱茶应有的心境。能够“静”下来,自然放慢了节奏,远离了尘嚣,——两者互为因果,——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是好的嘛!
当下的社会风气功利浮躁,芸芸众生似乎都在汲汲营营、疲于奔命,确实活得很累,而“静生活”恰恰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也是难能可贵的。“静心”也是喝普洱茶的主题与追求之一。
10.口号内容:夏日炎炎来云南避暑,一年四季喝普洱静心。
创作说明:最近两年,“来云南避暑”成为一种新时尚。与此关联,突出云南生活的优势所在——外加一份到原产地喝普洱茶的因缘。“静心”也是喝普洱茶的主题与追求之一。
11.口号内容:品普洱,享云茶;好生活,彩云南。
创作说明:前两句点题“普洱”、“云茶”,后两句演绎云南文旅口号“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自然是七彩云南独有的美好生活。
12.口号内容:品鉴普洱,共享云茶;美好生活,七彩云南。
创作说明:前两句点题“普洱”、“云茶”,后两句演绎云南文旅口号“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自然是七彩云南独有的美好生活。
与上一条不同之处在于,“共享”隐含博览会主题“天下共享”之意,“七彩”也寓意云南生活的多姿多彩。
13.口号内容:好茶叶,普洱造;静生活,云南创。
创作说明:前两句突出“普洱茶”品牌,后两句强调云南生活是一种当下社会略显稀缺的“静生活”。“静心”也是喝普洱茶的主题与追求之一。
“造”即“打造”,调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到品牌推广之全产业链条、全领域范围。
“创”有“首创”、“独创”的意味,隐含此地独有、非云南莫属的意思。跟前一句“造”相呼应,即“创造”也。
三,本文“第二部分”作为笔者创意方案,已完成网络投稿。
.3.27,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