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03:14你爱喝茶吗?最近,一部热播剧让中国茶走上C位,剧中生动地展现了宋朝饮茶的风雅生活景象,也用唯美细致的画面演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源自宋朝点茶文化)。碾茶、热盏、击拂、水痕,很多剧粉被点茶的极致之美所吸引,想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有一棵岁的野生古茶树,是真正的“茶祖宗”,此外,在四川、安徽等地也发现了树龄好几百年的古茶树群。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独特的,而它又极自然地融于中国人的生活,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已经深厚沉淀在民族的血脉中。古时,最初,茶还是一种奢侈品,喝茶只限于士大夫、王公贵族等上等阶层,并未流入民间。随着制茶工艺、品饮方式的流变、发展,茶渐渐成为普罗大众的生活必需品,从文人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对茶的认知、对茶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元。现代生活中,饮品多种多样,也许你并不懂茶,也许你并不经常喝茶,但茶之于你来说,却一定像位老朋友,久别也足够熟悉。如果想多了解这位老朋友的“内涵”,不妨读读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中国茶图鉴》,它像一本茶字典,带你走进茶的大观世界,了解中国茶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懂茶,那它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美科普图鉴。闲时翻阅,泡茶品饮时借以参考,雅趣多多。严谨的“茶百科”,极具中式之美的博物馆式图鉴,带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茶碧螺春原名是“吓煞人香”“女儿茶”,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而不是白茶,浙江杭州的径山茶是日本茶种之源,南京雨花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之茶……这些有趣的茶叶小知识,你知道吗?绿牡丹、敬亭绿雪、仙芝竹尖、千里香、正蔷薇…这些清雅美好的茶叶名,你听过吗?《中国茶图鉴》一书在中国传统七大茶类的基础上新增一类花茶,算上非茶之茶、世界名茶等,全书共计收录介绍近种茶。作者李韬在介绍每款茶时附上一则别出心裁的小栏目,或是讲述茶文化典故、传说,或是提示茶叶鉴别要点,或是介绍与茶相关的冷知识,阅来妙趣横生。“这本书是当下展示中国茶品种的‘博物馆’,堪称一本全面的茶叶百科。”《中国茶图鉴》特邀编辑牛梦月介绍,对收录的近种茶,本书均详细介绍其产区信息、辨别技巧、冲泡方法及品鉴等。作为一本“图鉴”,书里还收录了近千张精美图片供读者赏析,颇具美学欣赏价值。说起书中实拍图片的采集过程,牛梦月记忆犹新。这些图片是对近款茶样的干茶、茶汤和叶底图的实图拍摄,一下子拿出近款茶样,对于浸淫茶圈20余年的作者李韬来说也很有难度。为此,编辑团队和作者李韬一起,或走访各地茶叶批发市场,或联系茶厂、茶商,或求购于同行,或经茶人朋友倾情赞助,花了3年的时间,才收集到比较正宗的所有茶样。而在拍摄中,颜色的校准也是一个难题,不同的天气、室内光线的变化对拍摄出来的效果都会有很大影响,“工具类图鉴贵在严谨和求真。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是力图还原茶叶、茶汤的原色,拍摄完毕后我们将图片转成数码样交作者校对,这个茶汤绿浅了,那个红重了,近款茶样就这样一张张地完成了调色”,牛梦月说,“在图书上机印刷之前,我们又请印刷师傅一版一版地校色,最终将这本展示茶叶本色的精美图鉴呈现在读者眼前。”中式美是《中国茶图鉴》的另一大特色。护封上,一扇镂空的中式窗户颇具古典气质,从中透出绿色封底,漾出茶韵,尽展东方美学。这一护封上就用到了起凸、模切镂空和烫金三种工艺。内文用纸特意选用了一款成本较高的特种纸,兼顾了柔软有光泽和文艺气息,非常契合《中国茶图鉴》的人文气派,记者翻动书页时,隐约能闻见茶香,当惊喜地去询问编辑老师这款纸是否天生带有茶香时,她笑着表示,也许是因为契合书中茶韵,内文用纸自带一缕悠悠茶香。花谢花开,清茶自香,喝一杯包容并蓄、回归自然本真的中国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话故事里曾这样提到茶的起源,但作者李韬查阅了《神农本草经》明代影印本中的种植物后,并没有发现“茶”的身影,“茶,没有那么神”,李韬如是说。喝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是一类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说起茶文化,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宋代独特的点茶文化,或是习自中国古代茶道的日式茶道。其实不然。作为资深茶人,李韬对中国茶史及茶的发展了如指掌并引以为豪,“中国茶的制作工艺、品饮方式,千百年来一直在进步,现在的茶文化就是我们最好的茶文化。我们不再延续古代那一套仪式,是因为那些仪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这体现了中国人主动进步的过程”,李韬认为,中国茶文化之所以灿烂伟大,是因为中国人在制作茶的过程中遵循“茶本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9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