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兰花茶之庐江好茗

庐江汤池人说起了小兰花茶总有无法割舍的情结,小兰花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是个喜欢品茶的人,但凡各地的名茶皆有品尝。唯有对小兰花花茶情有独钟。或许这里面包含着一种情感,一种习惯,一种难忘的味道,总之无论我行走到什么地方,小兰花总是和我有着不舍得情缘,闲暇时光泡上一杯,清香怡人的小兰花足以让我神清气爽,回味悠长。悠悠的茶叶清香,清新了我遥远的回忆……

汤池小兰花

我的家乡庐江汤池,地处大别山余脉,绵延起伏的马槽山三谷腹地是兰花茶的主产地,这里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一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记载“庐江好茗,饮之宜人”由此可见,汤池小兰花茶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底蕴文化。

小兰花茶真正创制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我国著名的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载:传说在明末清初,当地的名人绅士极为讲究小兰花的制作工艺。由于茶型如兰花,香气怡人,清香持久,滋味甘醇,茶汤嫩绿。曾被列为向皇宫进贡的贡茶,随着岁月的沉淀和工艺的传承,小兰花茶一直绵延至今。

说起小兰花茶的制作,不禁又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往事,“悠然山中走,回散兰花香”,每逢清明谷雨时节,身处马槽山的山里人都在为一年一季的“茶季”做准备,家家户户院落里都堆放着码放整齐的栗树柴,因为最原始古老的炒茶方法是用栗树柴烧炭烘烤,只有栗树柴碳烘烤出的兰花茶菜才具有地道的兰花茶的香味。

另外每家每户都修有两口或者三口一组砌成的土灶,土灶上用的是原始的大铁锅45°倾斜,用来给新摘下来的鲜茶进行杀青。还有用2年以上的竹枝编成的扫帚,大小2种,大扫帚竹丝比较硬,小扫帚竹丝较软,长度约3-4尺,以茶叶鲜草的老嫩程度来选择扫帚。准备几把簸箕,和烘斗。烘斗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烘斗也是用竹子编制的,整体的圆形,中间凸起,以便在烘茶时热量能均匀散布,配合栗树碳烘制兰花茶更能激发出茶叶的本身自有的清香。

兰花茶对原材料也很有讲究的,通常选用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三叶作为标准,采摘在谷雨前后,每逢这个时候,农户们背着特制的茶篓遍布漫山遍野的茶园。说起特制茶篓也有讲究的,本地人用竹子编制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圆形篓,篓口只有20公分大小正好能放下一把茶叶,为的是在山上采茶时间过长,保证茶叶的新鲜,以防被晒坏。高度约1米左右,正好可以背在身上。

那个年代马槽山的居民的一年里大部分的经济来源都是来自茶季的茶叶,因此每到茶季都是全家总动员,有时候学校都要放假,学生老师都要回家帮忙采茶,分工也很细,孩子和妇女们负责采茶,从早上天还没亮就开始出门,到晚上天黑才回来,中午带着干粮,男人们晚上在家里炒茶,烘茶,直到下半夜,炒完茶还要赶到镇上茶叶市场去卖,由于早春的茶叶价格波动很大,每天的价格都会不一样,所以所有的茶农们都在和时间在赛跑。身在马槽山的茶农们在整个茶季每天都是在辛苦和喜悦中度过。

父亲是个勤劳而朴实地道的庄稼人,从我记事开始,他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奔波劳累于田间地头,山上山下。终日的辛苦为的是一家六口人的穿衣吃饭,母亲一边操着家务一边帮衬着赶农活,那个时候无论父母怎么劳累,怎么努力家里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每当回想起来父母那种艰辛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父亲那被生活压弯了腰的背影和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的眼神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

家里虽然很穷,但是我和妹妹从小就能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三个姐姐从小也吃了很多的苦,和很多家的孩子一样,没有完成小学就辍学在家里帮忙,在父母心里,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愧疚和无奈。然而经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孩子们都不会去抱怨父母,都会原谅父母,现在当父母年纪大了的时候会更加去关爱父母,孝顺父母。那是一段虽然心酸但是更能体现仁爱的时光,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却的时光,为我以后的人生和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信念。

精挑细选

父亲在生产队是干活能手,无论是农耕,砍柴,采茶都是佼佼者,尤其是采茶是我们村里男人里面采茶最快的一位,我们也会背着茶篓帮父母采茶,那时候我很小,背着一个小茶篓在茶园里像采花一样跑来跑去,专门找那些茶树头上的嫩芽采,留下的参差不齐的给父母姐姐们去采。后来我才知道,采茶也很有讲究的,采茶时要从上面往下面采,每一个嫩芽都要采到,不然过几天就会变老,还会影响到下次的重新发芽,所以父亲采得非常仔细,总是埋着头有条不紊的,父亲的双手非常灵巧,可以双手同时采茶,我们是一只手逮住茶枝一只手采,手心没抓几片茶叶就会往下漏,所以要不停地往茶篓里面送,很耽误时间。父亲则不然,一双大手采得满满的都不会往下漏,放到篓里足足有好几两茶草。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那种采茶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那种循序渐进,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直在提醒着我。

00:09

每当傍晚时分,人们背着满满一茶篓的茶草谈笑风生地走下山,茶篓里装着满满一天的辛劳成果。家里的男人们已经把茶灶点燃,那种丰收的喜悦处处都能看到。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子里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幽幽茶香,每当这时,大人们在兴致勃勃的在炒茶,孩子们则在村子里疯玩,满满的童年的游戏。茶季是很美好的,对于大人,对于小孩,是个收获季节。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茶季是我最值得留恋的季节,只有茶季的时候父母的生活压力减轻不少,我们的童趣也在笑声中增添不少。

小兰花茶的制作工艺繁杂而科学,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既能充分激发茶叶自身的清香,又能从茶叶造型上独树一帜。

制作的工艺分为杀青和烘干两个大步骤:

一)杀青:茶草杀青最主要的是温度的控制,炒锅第一口锅是给茶草杀青的,锅底要烧到微红,就可以开始第一步杀青,每次投入炒锅的茶叶不超过克,多了就影响翻炒,致使茶草不能均匀受热。茶草下锅后立即用大扫帚回旋翻炒,让炒锅的温度迅速蒸发茶草的水分,茶草随着时间的推迟慢慢的变得柔软,叶子也慢慢的有点内卷,这时候翻炒的速度加快,这时候茶农叫“紧把”用力将茶叶旋入扫把竹丝之间,再抖开落入国内,这时候叫“松把”反复几次既能使茶草能均匀的受热,把茶草内的水分蒸发掉,还能经过揉动将茶草使茶草变得柔软,这时候的茶草不像刚开始那样硬,而是很柔软,颜色更翠绿,还有一股叶绿素的清香味道。这时候把杀完青的茶草翻到准备好的簸箕里面,晾开,装备下道工序。

杀青

二)烘制初烘炭火的温度要高,烘斗放在高温的炭火上,把经过杀青后的茶草均匀的撒在烘斗上,用手轻轻的翻,轻翻勤翻,防止弄碎茶,当烘到七成干的时候,再翻到簸箕里面晾开,这时候要把茶草里面的枝干,碎叶挑拣出来这时候真正的茶叶香味还没有出来,要到最后一道工序—打火,就是再进行一次烘干,这时候的就可以叫茶叶了,茶叶的清香一下被激发出来,满屋飘满小兰花茶的香味。这时候可以装桶密封储存。

炭烘

一道道工序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人们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尊重,每一枝小兰花茶也包含着汗水和艰辛,每当一天的茶叶炒完后已经是清晨东方发白的时候,茶农们要立即挑着茶叶去镇上的茶叶自由市场去售卖,由于每天价格都会不一样,早一天卖出去就会有好点的价格,所以每当炒完茶叶,茶农们就会迫不及待的赶到市场上,不大的市场挤满着卖茶叶的人,茶叶贩子在人群中来回的穿梭,一会看看这家的茶叶,一会看看那家的,用手翻翻,用鼻子闻闻,看看颜色,最后使劲的往下压着价格,茶农们也会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心理价格底线,所以整个市场非常热闹,砍价的,还价的,形成一道特有的风景线。经过一阵的斗智斗勇的较量最终茶农们大部分都会高高兴兴地卖完茶叶,茶叶贩子也紧张的在装袋,装车准备着下一步的销售工作。茶农们一身轻松的谈笑风生的在大街上,有的用卖茶叶的钱买点生活用品,有的买点蔬菜肉类,我们孩子则是更喜欢汤池的米饺点心,跟着父亲卖完茶叶吃点点心是我童年时最大的心愿。后来,离开家乡好多年,每逢茶季回来的时候,我都会在清晨去家乡的茶叶市场去重温当时的情景,坐在老茶馆里喝一碗兰花茶,吃上几个米饺,好像又回到了儿时那种天真浪漫的时刻。

汤池米饺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汤池的小兰花茶也逐渐的走出庐江,走出安徽,更多的喜欢喝茶的人慢慢认识到小兰花茶的特色,手工把子茶,能保证茶叶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有机种植让喜欢喝茶的人更加放心。作为土生土长的马槽山的人,我们更希望汤池小兰花茶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把自己对小兰花茶的那种情怀与更多的爱喝茶的人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