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书籍、网络信息和生活当中,我们茶友总会遇到两个名词——功夫茶和工夫茶。茶界通常把一些饮用红茶种称为“工夫茶”,如滇红工夫,祁门工夫等。而在介绍中国红茶大类的时候,经常出现“功夫红茶”和“工夫红茶”两个名词混用的情况,叫人傻傻分不清。
功夫红茶与“工夫红茶”,不知情的还以为会不会是打错字了,而事实上“功夫红茶”与“工夫红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相隔了十万八千里。
工夫红茶亦称工夫茶,原料细嫩匀齐,色泽乌润,外形条索紧直完整,香气浓郁,滋味醇和而甘浓,汤色,叶底红艳明亮,具有形质兼优的品质特征。传统工夫红茶必须经过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靠“工夫细”制出来的。
清代时,工夫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僧释超全曾作“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其中的“工夫”显而易见是力气、时间之意,后逐渐引申为花费工夫做出的好茶。
“如梅斯馥兰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说明是靠“工夫细”制作出来的。很显然,这里的“工夫”是指费力气、费时间做出的好茶。原来“工夫茶”就是指费时间、费精力、费力气制作的好茶。
而“功夫茶”和“工夫茶”的区别说简单点就是“功夫茶”指泡茶,“工夫茶”是指的制作茶。
大部分人会把“工夫红茶”写作“功夫红茶”,但“功夫红茶”更多是指代红茶的一种泡法,按字面解释,“功夫”指的是技艺、技术,“功夫茶”则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技艺,讲究沏泡、品饮的学问和功夫。
泡功夫茶,从烧水、温杯到泡茶、斟茶,动作要娴熟利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品功夫茶还是闽南、潮汕等地区出名的风俗之一,无论有无客人到访,每天都要喝上几番。
工夫红茶以红条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按产地的不同有“祁红”、“川红”等不同的花色,品质各具特色。其中,四川省所产的“川红”为中叶种工夫红茶,茶叶比一般中、小叶种显得壮实,多金毫,有鲜嫩带橘子似的香味。川红既问世以来,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多年来畅销法国、英国等国家。
红茶是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因相关化学反应,茶多酚减少9成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相比绿茶,刺激性减少,苦涩味也明显较少,更养胃。
在潮汕和闽南地区方言中,“工”念音为“刚”,指力气时间。而“功”念音为“攻”,指武功、本领、火攻。这些都是品饮“功夫茶”的主要地区,二者含义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斑。虽然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了潮汕工夫茶为传承,其中用的是“工夫”二字,且现在很多书籍也在用“工夫”二字来指代潮汕工夫茶,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还是应该用“功夫茶”来指代潮汕和闽南地区的茶文化。这一点在巩志与黄贤庚《“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涵义》《“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区别》当中也仔细论证过,此外,很多文献也指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潮州功夫茶可谓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品饮过程极其讲究细致,茶具、茶艺和饮茶方式别具一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
茶具是潮州功夫茶的载体,其种类繁多,外观精美。有由茶壶、茶盘、茶杯、茶罐、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组成的十二宝;也有由四件、八件精品组成的茶具,俗称“四宝”或“八宝”。潮州功夫茶壶名唤“冲罐”,一般选用宜兴紫砂制成。茶杯则通常选用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白瓷小杯。茶壶和杯子都宜小宜浅。这些小巧精致的工艺品处处都透露着艺术的美感,体现了潮州人民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茶叶选用上,功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以半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以及潮州名品凤凰单枞为主。“工夫茶”一定是红茶,而“功夫茶”可就不能这么说了。
现在,“功夫茶”和“工夫茶”,你分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