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张琦敏)8月24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高原特色农业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云南农业增加值由年的.4亿元提高到年的.2亿元,排名从全国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年均增长8.4%、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云南实现资源大省向农业大省的华丽转变,并持续朝着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优先发展农业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充足
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由年的.3万吨增加到年的.3万吨,在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中稳居第1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蔬菜产量达到.9万吨,较年增加86.7%,近七成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和西南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
肉类总产量由年的万吨增加至年的万吨,全国排位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供应量位居全国前列。云南绿色有机农产品,极大丰富了全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
一二三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茶叶面积年达到万亩,实现“千亿云茶”发展目标,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跃居全国第1位,普洱茶已成为云南响亮的“名片”。花卉面积和产值增速全球第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年鲜切花产量.2亿枝,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斗南花卉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鲜切花风向标,被誉为是中国花卉价格“晴雨表”。
水果产量由年的万吨增加至年的万吨、年均增幅10%,柑橘、香蕉、葡萄、草莓、蓝莓等果品实现全年时鲜供应。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国98%以上,天然橡胶、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1位。“饮云茶、赏云花、品云果、喝云咖”成为新生代人群消费清单,“无云药、难成方”成为业界共识,云品极大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坚持农业品牌建设
“云系”“滇牌”影响力提升
从年起,云南连续4年评选10大名茶、10大名花、10大名菜、10大名果、10大名药材,评选绿色食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注册“绿色食品牌”LOGO,在昆明、大理、丽江、版纳等机场开设“10大名品”展示销售中心,举办“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越来越多的“云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0个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成为驰名中外、备受好评的名品。“云系”“滇牌”美誉度极大地改变了云南许多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好物产卖不上好价钱的历史。
农业助农增收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由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48.4%,高出全国约14个百分点,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由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高原特色农业直接贡献率达50%。
优化营商环境
农业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由年的户、户增加到年的户、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社分别由年的户、户增加至年户、户,农业市场主体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基本形成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雏形,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绿色高效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过88%、80%和76%;全省绿色食品有效获证产品数由年全国第11位升至第7位,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数由全国第8位升至第2位,获证市场主体数由全国第8位跃升为第1位。
年,全省绿色有机茶叶认证面积居全国第1。全省认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个,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普洱祖祥、自然之星、芸岭鲜生、云南农垦等一大批企业已在茶叶、蔬菜、水果、粮食等产业深耕绿色有机,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年,全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28:50:22。
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和糖料蔗、油菜、天然橡胶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7万亩,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30个、特色县30个,国家级产业强镇43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个,初步形成“功能区+产业集群+产业园+一县一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大中小结合产业发展格局。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农业发展后劲越发强劲
高标准农田面积由年的不足万亩增加至年的接近0万亩。建成17个规模大、装备好、效率高的冷链设施产业集群,生鲜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有效解决。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个、田头市场个,以及以云南国际肉牛交易中心(寻甸)、王旗营蔬菜批发市场和云南龙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为主的一批大型综合交易集散中心,初步形成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产地、集散地与销地相衔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