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阵子,遇到有茶友提问。
“最好的肉桂是正岩肉桂吗?那些牛栏坑的、马头岩的正岩茶,统统都是顶尖货?”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深思了下,发现不管是回“是”或“不是”,都不妥当。
最好的肉桂,当然要产自正岩山场,并且是正岩核心山场。这样的茶,先天内质丰沛,青叶品质绝佳,做出顶级好茶的概率更高。
但话又说回来,正岩肉桂未必是顶级好茶。
从一流青叶到一流成品,中间要跨过制茶工艺这道难关。
山场与工艺两手同时抓,才能得出一泡好肉桂!
《2》
岩茶里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讨论,到底是工艺重要,还是山场重要?
麻花认为,这样的讨论太幼稚,没有必要。
道理很浅显,这两者缺了哪一个,都做不好茶。
不过圈内却有这样的倾向,过分捧高山场或过分捧高工艺。
有的山场位置,属于正岩中的正岩,区位极佳。
温光水气土等小气候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先天优势明显,茶青品质极好。
但是,拥有这片上好山场的人家,却不擅长做茶。
这一下,却尴尬了。
只能白白浪费这些难得的青叶,眼看着它们,从绝品降为凡品。
在武夷山,拥有好山场的人家却不擅长做茶,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这点说来话长。
年,为了支持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申遗,天心村的村民们陆续从景区核心,外迁出来。
但是,大家别忘了,彼时的岩茶市场远没有今天景气。
那会儿,还是铁观音将要叱咤茶界,火遍大江南北的前夕。大红袍昔日的荣光,不如当时正冉冉升起的铁观音。
当年铁观音发展势头最旺的时候,据说还有武夷铁观音的仿版出现。
(PS:风水轮流转,近几年安溪大红袍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巨大变化。)
说白了,当年做岩茶并没有现在赚钱。
再加上,大家也知道,正岩山场范围有限,产出来的茶青数量有限,制茶体量不大。
按武夷山胡歌的话来说,到今天为止,他家目前的厂房是多平,在他们村子内,已经算中上水平。
因为,各家的正岩青叶都不多,盖那么大的厂房,也没有意义。
种种因素相加下,在武夷岩茶不景气的年头,不少村民其实没有从事岩茶的加工,而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一路等到年前后,情况则慢慢变化了。
因为,自从08年的天价茶叶蛋新闻起来,牛栏坑肉桂火了,岩茶也逐渐火热起来。
岩茶市场的红火,让不少村民,尤其是今天常被我们提及的“坑二代”、“坑三代”年轻村民们,纷纷回来继承家业,从事制茶。
原本在岩茶没火之前,这些茶农仅需要每年安排工人采茶,再将采下来的茶青一卖,就可以卷起包袱,出门干别的事情了。
但岩茶大火,甚至是卖出天价后,天心村的村民们,纷纷开厂做茶,极少再对外出售茶青。
但是,年轻一代的天心村茶农们,学做茶不过是十来年的时间。
跟做了大几十年岩茶,甚至从国营茶厂时期就开始从事做茶的老师傅相比,经验当然不能比。
《3》
制茶经验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弥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经验老道的制茶师,当年也是从小工开始,慢慢探索起来的。
所以,我们需要肯定,年轻一代的天心村茶农里,有人是认真做茶,小有成就的。
但也有人,从头到底就没花心思在做茶上。
很早之前,当麻花和村姑陈写出去的文章,阅读数只有两位数时,我们去武夷山淘茶。
当时,我们去了一户马头组的茶农,打算试一试他家“马肉”。
但对方随便就递一包茶过来,让我们自己先泡着喝,他还有事要处理。
泡出来一喝,茶味苦涩麻不说,还隐隐有些怪味。
下意识地,就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款被制茶师做坏的茶。
不过,等对方回来后,却满不在乎。
“我家的‘马肉’就是这个味道,XXX大洋一斤……”
一副爱买不买的神情,当时麻花很生气,正想质疑两句,却被村姑拉走了。
回头想来,当时的市场里,大多数的茶客还不像现在这么理智与客观,一听到“马肉”二字,跟风者众多。哪怕将茶做得再垃圾,也照样不愁卖。
宽容的市场背景,惯得这部分任性的茶农,态度傲娇至极。
在岩茶大火的时候,他们站在风口上,很舒服的就赚到了不少钱。
于是乎,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制茶经验上没有半点长进!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
近些年的岩茶市场,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可以轻松浑水摸鱼。
那些“唯山场论”的茶农们,若还是坚持“自家的正岩好茶随便用脚踢一踢,做出来都是香的”,那么,迟早就受到市场教训!
《4》
与山场论相对应的,是大师论。
表现为,盲目推崇所谓的大师茶,认为只要大师手下做出来的茶,一定是好茶。
不过,自从某罐茶的大师营销策略失败后,大师茶的光环,其实已经碎了。
大众对于大师茶的认知,变得更加理智。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时至今日,估计还有不少茶友能记得当时网友调侃的段子。
说是按大师茶的销量看,制茶大师需要全年无休,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日夜工作在做茶。
按这样算下来,这些“大师”们要累坏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不可否认,对于岩茶品质而言,制茶工艺很关键。
有茶友过来说,他们单位常年用某品牌的水仙当工作茶,这些年喝过来后,他感觉,口感品质还是很稳定的。虽然他也知道,这些大厂们这么大的销量,原料不可能是特别顶级的,但是品质倒也稳定,这充分说明工艺的重要性。就像食材与厨艺。
茶友的这番话,麻花是认同的。不得不说,工艺真的很重要!
接着用茶友的食材与厨艺来打比方。
一块上好的肥牛五花,但是被烤成了焦炭。
跟一条已经“仰泳”已久的翻肚子鲈鱼,但被做成了麻辣鱼片汤。
试问,这两道菜,你会选谁?
按麻花来看,这实在是太难选了。
如果可以选择,在工艺同等优异的前提下,当然是选择山场更好的茶。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没有正岩山场资源,没有上好茶青鲜叶。
那么,纵使制茶工艺再高超,也无力回天!
《5》
自去年的天价茶限价令以来,圈内发生不少变化。
即:曾经那个很轻松,随便做茶都能卖出去的时代,过去了。
但是,也有部分人,仍旧不改傲慢的制茶态度。
且不说,好茶随便踢一踢,做出来都是香的。
从年初以来,岩茶圈内有不少人,跟风做起了白茶。
甚至于,有很多茶农,明明连自家的岩茶都没做好。就着急在白茶领域内分一杯羹。
摆出一副,武夷岩茶这么复杂的工艺,我们都能做。现在来尝试做白茶,简直是太小意思了。
这里暂且不讨论,用武夷山的茶来做白茶,是否符合规范。
光冲这份优越感满满的自大态度,就让人感觉到不可信!
做岩茶,既要有山场,也要有工艺,更需要有一份端正的态度。
要不然,空有好山场,却在做茶方面不上心。
甚至是,在做茶方面胡乱而为。
卖走水茶;收了外地便宜的青叶,标着正岩茶的名义出售;故意嫩采;茶梗、老叶捡剔的不净;做青没做透……
诸如此类的乱象,让人不得不警惕一点。
铁观音的前车之鉴在前,可别再毁了好端端的武夷岩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