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多伦诺尔茶叶贸易发展,对于其他行业和

清代多伦诺尔茶叶贸易推动了一座草原重要商埠的崛起,也构建起了新的贸易网络,在构建起新的贸易网络的同时,也推动了沿途城镇商业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草原交通运输的繁荣和推动了草原文明的发展。

促进了运输业、服务业等的繁荣

多伦诺尔因庙而兴,因商而盛,商业贸易的繁荣也反向推动了人口的积聚,形成了城镇,从而推动了当地的各行各业的发展。

旅蒙商以多伦诺尔为中心,搭建起了四通八达的贸易交通网络,南来车船丝绸茶,北往骆驼牛羊马,成千上万的的车夫马夫,镖局商帮组成的商队,承载着庞大的物流穿梭在亚欧大陆之间,在万里茶道上绵延了两个多世纪。

牛车、马车、驮运商队横亘在蒙古高原上,在组成高原上一道特殊的运输风景线的同时,成群结队的商业流动推动了当地运输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多样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晚清伊犁将军志锐从张家口到乌利雅苏台途中写过的一首《牛车》的诗中可以感受到:

“百辆牛车列一行,铎声零断响郎当。胡儿闲理边城曲,一夜征人欲断肠。”诗里讲的就是作者在沿途中看到的商贩都用牛车装载货物,数百里连成一行,铎声阵阵,远在百里都可听到。诗里所说的牛车就是勒勒车、汉板车。

勒勒车是一种蒙古式牛车,模拟赶车人吆喝牲口“嘞嘞嘞”的声音而命名的,平时可以作为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用来装载货物,在倒场放牧时,还能装载蒙古包和家庭用具,有的车上还安设有棚架,用芦苇、皮张等围盖,车上便成为了一个类似船舱的车厢,不论是行驶还是休息室,都可以作为遮风挡雨的室子,因此也被誉为“草原之舟”。

汉板车与勒勒车的构造相似,不同的是勒勒车挽具比较简单,仅只能用牛拉动,汉板车有比较完备的挽具,一般是几十到上百辆首尾相连列成一列,靠最后一辆车的铃铛发出响声判断车辆是否脱节。

还有一种专程用来跑短途运输的牛牛车,常常被往来张家口同多伦诺尔之间的商人使用。

除了这些,就是大家常见的驮运,在多伦诺尔像德盛魁、聚盛魁这一些大商号,除了有上百辆的牛车外,还有这几队骆驼,也衍生除了专门为商号驮运货运的骆驼商帮。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对牛、马等拉车牲畜的需求,也使多伦诺尔也成了输出牲畜最多的临近中国边境的城市,牲畜市场以多伦诺尔为中心,每年夏秋季多伦诺尔马市最为繁盛,“运入多伦诺尔市场者日逾千头,市场极盛。”

据说,哪怕是在较差的年代,多伦诺尔的牲畜销售量也依然可观,仍有马7万匹,牛4万头,骆驼峰,羊35-40万只,哪怕是到了清朝后期,其每年的牲畜交易额也能达到-万元。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歇脚,也带动了多伦诺尔的服务业的发展,在招待来往商人时,客店也兴起了,在马市街上有五十来家铺子,供商人住宿的客店占了大多数。

起初,只是随着寺庙修建任务的逐渐增多,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春天前来秋天归去像雁子一样的“雁行”工匠,也出现了一些“雁行”服务人员。

此时,住宿行业还不怎么发达,在工匠逐渐定居下来后,这些从事糕点制作、酿酒、皮毛制作等行业的人员也定居了下来,他们在这里租赁商铺,开设手工作坊,在当地加工自己销售他们的商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在兴隆街上,可以看到饭店、糕点铺、酿酒坊等多种类型的店铺,这是这里最富有的店铺和货栈所在地。

此外,这里还集中了许多银号和钱庄,是商户在遇到周转不开的情况时能够进行救急的地方。

除了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商埠外,多伦诺尔是也漠南草原的喇嘛教中心,其铜器制造非常出名,尤其是佛像制造。

在俄国人的游记记载中,多伦诺尔的佛像在欧洲人中都享有着盛名,多伦诺尔最早也是制造佛像的,这也同它作为草原佛都的地位很是相符。

“多伦铜佛之制造颇盛,由外蒙古、西藏来订货者甚多。”

在《蒙古及蒙古人》中记载的翁楚克“裕合永”铜匠铺,在起初的时候,资金少、规模小,成员只有两个人,他们除了做铜佛生意还经营着其他商品。

因为铜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们的铜活也越做越大,到民国十年(年),这个铜匠铺的规模竟发展到了人,所制作的产品远销到西藏和外蒙古地区。多伦诺尔在今天还流传着铜匠铺用36年时间铸造出了内蒙古地区最大的“时轮金刚城”铜佛的故事。

构建起了新的贸易网

多伦诺尔茶叶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清朝北部边疆的稳定以及清朝与俄国关系的稳定,贸易运输网络则要依靠商人来完成,清朝初期,“龙票旅蒙商人”只能在多伦诺尔开设店铺,在察哈尔、经棚等地只能设立“天幕”进行“账房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商人的产业越做越大,脚步也越走越远,贸易交易地方的限制也被打破。

旅蒙商人以多伦诺尔为据点,建立商号,从各地采购物资回来,再由多伦诺尔的商号统一发往外地,在多伦诺尔的坐商商号,一般在北京、张家口、两湖地区都有驻庄人员。

在多伦诺尔地区,区别于“坐商”的,还有“行商”,“行商”也就是从多伦诺尔批发出货物,运到草原深处及其他地方销售,或者是从外地运货运到多伦诺尔,将货物存放在熟悉的坐商商号中批发,委托他人代为售卖的商人。

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是没有自己的店铺,做买卖的方式要么是给商号提供货物,要么是从商号批发货物去其他地方销售。

多伦诺尔地区把将货物送到草地牧区去零售的买卖方式称作是“出草地”,多伦诺尔商人中的行商、坐商出草地,一部分去往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地区,一部分“走后路”也就是到今天的蒙古国和俄罗斯的恰克图等地,因此也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商贸交通网络,当时的主要交通网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多伦诺尔至京师“老道”。

这条路是多伦诺尔大商号从内地采购、运输货物的主要商道,主要路线是从多伦诺尔向南行,经沙坨子、水泉、茶棚、丰宁、郭家屯、古北口、怀柔、通州,然后到达北京。

第二条是多伦诺尔至库伦。

这是清代通往外蒙古的一条重要商道,因为同时兼具着官兵换防、邮差传递等功能,也被称为“官道”,主要路线是从多伦诺尔向西北出发,经海里台、扎格斯台、沙里海、白音塔拉、乌日吐、杨都庙、汗布庙,进入漠北抵达库伦。

第三条是多伦诺尔至张家口。

这条路分为东西两道,西道由多伦诺尔西南经白水淖尔、边墙、南闪电河、卡鲁等地到达张家口,还可延伸到大同。东道是官兵往北走的道路,虽然相比西道距离较短,但是沿途崎岖难行,它从西道二十里敖包岔路走张北、耗牛坝、正沟,然后到达张家口。

第四条是多伦诺尔至经棚。

这条路是从多伦诺尔向东北,经蹬口、沙胡同、上一家河、胡萝卜淖,抵达经棚,这条路还能继续延伸到林东、林西、赤峰、通辽、海拉尔、卜奎、沈阳等地。第五条是多伦诺尔至围场。

这条路是从多伦诺尔东行,经御道口、牌楼、刀坝子,到达河北围场,并继续延伸到热河、平泉、赤峰、沈阳等地。此外,在万里茶道的基础上,还衍生除了“盐道”,清代以来,多伦诺尔又成了额吉淖尔青盐外运的主要集散地。

从额吉淖尔西南经硝泡子、驿马站、大梁道锡林浩特,向南走过平顶山、灰腾梁、乌日吐塔拉,再向东南,过贺日斯台、海溜台,到达多伦诺尔,然后再从多伦诺尔出发,经白水淖尔、边墙、汗淖坝、大境门,抵达张家口。

在这些商道上,旅蒙商人用骆驼、马车、牛车驮着茶叶、丝绸等日用品,穿梭于草原之上,来往在亚欧之间,成为沿途信者,无论春夏寒冬,商道上总会有驼铃声,每只骆驼可驮运两百千克,每辆马车可运载八十千克、每辆牛车可运载二百五十千克,由张家口出发经多伦诺尔到库伦的商队需要经过40-60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库伦,然后渡过依鲁河抵达恰克图。

推动了人口集聚和和沿途城镇商业发展

多伦诺尔茶叶贸易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人口集聚,还促进了沿途城镇商业的发展。

“多伦会盟”举行后,康熙帝允诺在此地开设商埠和赐建汇宗寺后,大量僧人前来驻寺和大量信众从草原上的四面八方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龙票”商人前来多伦诺尔建立据点,成为坐商,在茶叶贸易鼎盛时期,多伦诺尔人口一度超过归化和包头的总和。

“龙票”商人在多伦诺尔站稳脚跟之后,前出草地,在贸易沿途城镇又开设商铺,在万里茶道沿途城镇丰镇、经棚、库伦等多个地方都能看到属于多伦诺尔的商号。

商铺种类繁多,覆盖到生活中的多种常用品,尤其是茶叶店铺,沿线上的大小城镇几乎都开有茶叶店铺,用来满足农牧民的饮食需求。

除此之外,商业贸易的发展也让茶有了特殊的作用,由于大漠地区一直没有使用货币,游牧民族也习惯了以物易物的方式,茶叶变成了当时的一般等价物,砖茶十二片或十五片可以换一头羊,换骆驼则需要花费更多,茶叶便成了草原上流行的货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