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婕蒋政北京报道
“第一个七年,小罐茶在寻找中国茶叶的密码。年是小罐茶第二个七年的开始,我们要探索中国茶叶的答案。”在发现并解决了中国茶业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后,小罐茶开启了工业化和数字化探索之路。
在10月22日由《中国经营报》举办的中国新消费高峰论坛上,小罐茶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小罐茶与IBM合作研发的AI自动除杂生产线目前正在学习测试中,下一阶段将率先在小罐茶黄山中央工厂使用。
研发:工业化先行者
长久以来,茶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较低,无论是采茶、制茶还是挑茶,大部分通过人工来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把控。小罐茶希望用可度量的方式将传统制茶经验固化,以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与手段升级传统茶叶生产方式。今年5月,小罐茶与IBM达成合作,设计并制造AI自动除杂生产线,借助IBM认知视觉检测识别茶叶中的各类杂质,同时自动化地完成上茶、输送、拍照、分析、挑拣、复检、收集等茶叶除杂的各个程序,助力小罐茶加速茶叶加工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9月份,第一条全自动化的红茶生产线在凤庆滇红完成试产。
“人类进步最大的桎梏其实是观念。茶行业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传统太多,很多人意识不到茶还可以通过标准化,甚至高精尖的方式去做,但一旦思维打开了,创新和学习的空间立马就开阔了很多。”梅江常把茶和咖啡进行对比,思考茶的工业化路径。“咖啡行业很值得茶行业学习和借鉴!咖啡也是农产品,从咖啡果到咖啡豆,最后通过不同工艺加工烘焙成不同口感的咖啡,再深加工变成各种瓶装、袋装、即饮的咖啡产品,诞生了星巴克、雀巢这样的品牌,背后的核心其实就是科学化思维做指导,从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小罐茶想做的就是开启茶行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之路。”
茶业实现工业化有多难?梅江再一次感慨,相比技术方面的问题,最难的还是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于茶固有的认知。“一直以来,茶在中国人认知里,都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产品,大家会迷恋‘手工炒制,祖传技艺’这些概念,不太接受标准化、工业化、科学化等理念。但如果不去突破固有的思维,茶只能是没有标准的农产品,无法实现大规模、高品质的生产。”
“囿于传统思维,茶行业对于茶产品也没有统一的品质参考标准,这给采茶机器人、智能制茶设备以及AI挑茶机器人的研发和测试带来了很大的识别和学习难度。”梅江表示,行业大部分品牌在除杂这一步都较为简略,在智能除杂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小罐茶为了保证茶的品质,每一片叶子都经过了至少三次的人工分拣,平均下来每斤茶用于洁净的人工成本,大概是元。“挑茶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在上面耗费的人工成本很高,但要确保品质,这项流程又必不可少,未来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中端产品甚至口粮茶产品出来之后,大规模地依靠人工挑茶,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本,肯定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发这种智能机器人。”
据IBM中国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