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经旅蒙商人带到恰克图输入俄国的茶叶价值总额就高达54万卢布,占当年清朝与俄国贸易总值的22%,输入俄国的茶叶价值总额第一次超过输入俄国棉花的价值总额。
十年后,年,输入俄国的茶叶价值总额达万,占当年清朝与俄国贸易总值的40%,自此,茶叶逐步成为清朝同俄国贸易的第一大宗商品。
多伦诺尔的茶叶贸易也搭乘着万里茶道的快车,发展得愈发繁荣。
万里茶道的兴盛
虽然签订有《尼布楚条约》,但是在18世纪上半叶时,俄罗斯对我国西北和漠北地区屡屡进犯,我国便暂停了中俄边境贸易,俄罗斯想要依靠贸易缓解财政压力的愿望落空,财政压力陡升。
迫于财政等压力,俄国于年派遣官方使团与我国进行谈判协商,经过两年的谈判磋商,最终签署了《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
条约中恢复了俄罗斯官方商队每三年赴京进行贸易的权利,但是官方团队采购物品皆是服务于宫廷,对于民间需求视而不见,对于茶叶等百姓需求较大的商品采购量不足。
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对于茶叶的采购量并没有直接猛增,其中最大一次采购量也仅仅是3万磅,仅仅只占到了恰克图贸易市场交易货物总量的10%不到。
这种忽视了民间需求的官方垄断不得人心,导致有人时常越境自行交易,这种时常发生的越境交易也给清朝边防带来困扰。
为了满足两国民间需求,《恰克图条约》专门约定了双边固定的市镇进行外贸交易,俄方便建立了恰克图市场,中方建立了买卖城。
买卖城建立之后,旅蒙商迅速在恰克图设立了商号。恰克图互市贸易市场的开辟标志着双方商队贸易发展到了边境贸易,这对万里茶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由此开启了中俄万里茶道走向兴盛的历史新起点,自此之后,茶道上商队往来络绎不绝,双方商人带上对方的需求前往贸易城交易。
多伦诺尔的兴盛
在乾隆时期(年-年),拥有两座寺庙及伴随着此两座寺庙兴起的寺庙群使得多伦诺尔发展的也越发兴盛,人口越发密集,商业也越发兴盛,成长为内蒙古第二大商业城市。
在《布连斯奇条约》十五年(年)时,由于多伦诺尔商业发展繁盛,清廷便在多伦诺尔设置了税关,经由多伦诺尔税关输出的商品以茶叶和纺织为主,输入则以牲畜、木材和皮毛为主。
在乾隆三十三年(年)时,多伦诺尔形成了为南北长7里,东西宽4里,分十八甲,有大小十八条街道的城镇,十八条街道都有着自己的功能格局,所有官府及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城市的北端的头城街上,可以把它们作为城市北部边缘的标志。
除此之外,马市街和牛市街设有专门收贩卖牲口的税务所以及贩卖动物毛皮的税务所,银号和钱庄集中在兴隆街。
东盛街则是旧货市场,这里至少集中了多伦诺尔三百家最下等的小铺子,在福盛街则的南端则还集中着当地税务机关的几个主要分署,如征收茶叶税、布匹税和粮食税的各分署。
到十九世纪道光时期,其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规模更是超过归化、包头之和,全城人口达到十八万余人。
到十九世纪时,多伦诺尔商号达到四千多家,其中殷实商号就有三千多家,繁盛时期的仅是税额就多达两万余两。
多伦诺尔茶叶贸易的繁荣
随着清朝和俄国边境的稳定,清朝与俄国双方的往来贸易愈发频繁,双方之间的茶叶贸易更是迅速超过了棉布和丝绸,清俄茶叶贸易交易量牢固地占据了第一位,茶叶成了任何商品无法比拟的硬通货。
年时,时任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的斯彼兰斯基直言不讳地说:“丝织品已经结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
茶叶交易量呈现出一个逐年上升的态势(见表3-2),并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顶峰,茶叶贸易额的激增也使俄国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年,俄国占中国输出额万美元的16%,占输入额万美元的19%。中俄贸易也达到了顶峰。
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商埠,依托万里茶道的发展,万里茶道沿途商业贸易的繁荣,让多伦诺尔的以茶叶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批发也逐渐兴盛起来。
在多伦诺尔市场上销售的最多的就是来自两湖地区的砖茶,砖茶每块重量1、3.44、4.56、5.56、12.56斤不等,按每箱装载块数有二十四、二十七、三十六、三十九、四十五、四十六6种,每箱重量最少为34.06斤,最多约为64斤。
在多伦诺尔市场上主要有“三六”、“二七”这两种砖茶,是旅蒙商专程从两湖地区运过来然后发往喀尔喀、库伦、恰克图等地的。
多伦诺尔的茶栈共有三家,运进的茶叶中数量最多的是砖茶,光绪年间,多伦诺尔一年销售的砖茶就达两万五千箱到三万箱之多。
输入量占第二位的是汉博茶,这种茶也是由制作砖茶的大片绿茶制作的,只是这种绿茶不需要洒水,也不能压制成砖形,而是烘干后直接装进芦苇编成的桶状筐里,每筐装茶约九斤,每三筐装成一大包,蒙古人把这样的一大包汉博茶叫做一‘乌克萨拉’(一串)。
还有一种茶是白毫茶,但是运到多伦诺尔的很少,据说还不到三四千箱。每筐砖茶,不论其中多少块,均收税9分2厘,汉博茶每一串收税2分8厘,每斤白毫茶,不论什么等级,收费3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