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利之茶说一

慈利茶文系列

慈利之茶说(一)

罗显庆

我不太懂茶,喝茶也不讲究,无论哪一类茶,清香也好纯爽也罢,或者甘醇或者浓郁,于我只要顺口、解渴就好。不久前,有朋友托我查一下慈利的茶史,我点头应允了,因为我认为慈利的茶历经了无数个朝代,见证了慈利历代的荣辱兴衰,它具有悠远深邃的底蕴和内涵。我便开始从各个版本的《慈利县志》等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中搜寻关于慈利茶的蛛丝马迹,于是,有了这个“慈利茶文系列”栏目。因对茶是“门外汉”,文中会有许多不是,敬请读者包涵。(文有删减)

一、慈利茶之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慈利之茶源于何时?《嘉庆·重修慈利县志》记载:茶一名荈,古无茶。自秦取蜀乃知茗饮。据此,关于慈利茶之源,笔者认为可作如此理解:早在神农氏未发现“茶之为饮”之先,慈利就遍生茶树,到了“自秦取蜀”(公元前年)后,慈利人才“乃知茗饮”,开始饮茶。

附1:神农识茶的传说

神农就是炎帝,我们的祖先之一。一日,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草,当时他正在烧水,水还没有烧开就晕倒了。不知道过了多久,神农在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了,他艰难地在锅中舀水喝,却发现沸腾的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里面还飘着几片绿色的叶子,那清香就从锅里飘来。几个小时后,他身上的剧毒居然解了!神农细心查找之后发现锅的正上方有一棵植物,研究之后又发现了它更多的作用,最后将它取名为“茶”。这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

神农尝百草,开始“识茶”。图片来自网络

附2:饮茶的起源“三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二、慈利茶之盛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据《嘉庆·重修慈利县志》记载:唐陆羽著《茶经》,而天下益讲烹茗,慈地家园亦种茶,以出西连(年由慈利划归桑植)地方者为上。西连茶出伍家凹者尤佳。可得知,慈利之茶盛于唐朝。

慈利之茶自唐朝后,一直长盛不衰。单从史料记载看,慈利之茶鼎盛时期莫过于二。其一为马殷治楚时期,唐乾宁元年()五月,马殷随刘建锋率军入湘,占据潭州。至后梁开平二年(),击败割据澧、朗二州的雷彦恭,逐步翦灭在湘的各地割据势力,确立其在整个湖南和广西东北部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在南方较为强盛的楚政权。马殷推行的“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提倡种茶,发展纺织业,铸造货币,鼓励通商。”一系列施政策略,马殷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税,岁入万计”,马殷不仅鼓励茶农种茶,而且还包销,以解茶农之忧,楚政权将茶叶大量输往产茶名地浮梁加工,再打浮梁的品牌销售,马殷的这着“借船出海”为楚政权和茶农赚来了大把的银子,慈利的种茶、制茶业也由此大盛。其二为同治元年(年),湖南巡抚毛鸿宾奏军兴助饷,在慈利开设盐茶釐金及东征榷税局后,慈利县衙为增进茶税,除保护原有的种茶面积外,新增了“凡屋四围杂植竹一窝,桑、茶各百株”(《光绪·慈利图志》载)的规定,使慈利庭园茶种植面积大增。

慈利茶之盛,繁荣了慈利县域贸易。据各版本县志记载,茶为溪口、陶家嘴、柳林、杉木桥、象耳桥、九溪、通津、茶林、高桥、龙潭河等阜、市的出市主货。伴随着茶的出市,茶马古道遍布慈利。

也因慈利茶之盛,在慈利县域内出现了许多以“茶”为名的地名词,如:茶垭、茶林、茶溪、野茶溪、茶笼垭等等。

三合口牧羊冲茶马古道。

三、慈利茶的特色

《万历·慈利县志》对慈利的茶有这样的记载:环慈皆丛山,田多逼阨山谷间,导水于高者注之。伐山为业,山高气常蓄聚,久郁不散,则成瘴毒。农民往往依岩涧缚草为屋,植篱以障内外。临坪之田土,膏肥而用力易。其居深山者,刀耕火耨,谓之“拨畲。”潘希曾鲁诗云:“种粟惟便火,耕岩抵惯刀”。此其大凡也。又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图贸易。由此可见,慈利的茶是明清以后百姓的主要贸易品。

纵观县志,慈利茶的有以下三个特色。

1、高山云雾品质

慈利茶叶片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节间长,鲜嫩度好。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且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慈利茶的这些特色主要由慈利的“阳崖阴谷”地形和“山高气常蓄聚,久郁不散”独特地理位置凸显出来的。其犹为突出的是西莲、三合口、云朝山茶。

县志关于此类品质茶有如下记载:

《嘉庆版·慈利县志》:茶一名荈,古无茶。自秦取蜀乃知茗饮,唐陆羽著《茶经》,而天下益讲烹茗。慈地家园亦种茶,以出西连(含原三合口)地方者为上。西连茶出伍家凹者尤佳。又载:然登其上者,云雾四冥,恍若先天混沌之象。故传曰:“云朝高顶,种有茶树,清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即陆鸿渐《茶经》亦必不轻弃也。

  《光绪版·慈利县志》:慈利号为山国,阳崖阴谷,名材怒生。其土信为宜木矣。而讲求桑与茶者,寥寥何哉!顷九溪有艺桑者……县北鄙,边鹤峰,其民亦解种茶,号曰西连茶。又载:顷岁,西连有作红茶者,贩之辄获倍值,于是,人稍稍知种茶之利。

《民国版·慈利县志》:溇水径此北届象耳桥西,左得仁石溪水。相传谭添麟征苗,过军此溪。苗乘高投石,军众匿一巨崖下得免,故名崖“仁石”。其水出白岩辟,东南流径上、下西连。西连故饶好茶。近红茶擅嬴。民艺日盛。贩者饰之出海,号鹤峰帮。鹤峰帮者西贾品者与宁都同。为中土第一。实则鹤峰不能专有。大率半出县北鄙云。

为什么会“高山出好茶”,明代陈襄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意思是说高山茶的品质之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的缘故。龙潭河的云朝山茶就是高山好茶,清康应瑚在其《云朝山记》中有记载:……故传曰“云朝高顶,种有茶树,清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即陆鸿渐《茶经》亦必不轻弃也。

三合口牧羊冲茶园。

2、特色土壤品质(富硒)

“山高峡谷出好茶”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土壤亦能生长出高品质茶,《光绪·慈利图志》载:其次有油,油之类曰桐、曰茶、曰木子。其巨者,桐茶盛九都、四都;而木子则濒溇南北皆是。吴客自津市来市者,咸萃县城及东羊渡,故县城、东羊渡有木子行。茶唯饭甑山有名,然亦不能多。顷岁,西连有作红茶者,贩之辄获倍值,于是,人稍稍知种茶之利。其载的地处海拔不高丘陵地的处饭甑山,就是因土壤独特而“茶唯饭甑山有名”。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才开始发现其土壤里含有的丰富的“硒”元素是饭甑山有名的重要原因。

3、独特的制茶工艺

茶按照制造程序分类,可分为毛茶与精茶两类。毛茶又称为粗制茶或初制茶。慈利的制茶工艺发展缓慢,晚清前几乎都是毛茶制作。

毛茶的加工过程就是筛、切、选、拣、炒的反复操作过程。但由于毛茶的产地、鲜叶老嫩、采制的季节的不同,毛茶粗制技术也出现了不同的独特工艺。

慈利的独特制茶工艺的代表就是三合口牧羊冲甑蒸茶。牧羊冲甑蒸茶,采茶很有讲究。采茶时期为清明、谷雨时节。要求上午7点至12点钟前采摘,采时用指甲断茶。茶芽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用筐、箕拣茶,用水清洗以后置于木甑之中。待水沸后适度蒸茶,甑置锅上,炭火蒸叶,蒸后将茶叶摊凉。甑蒸绿茶制作工艺流程比较复杂,经过拣茶、摊青、筛选、甑茶、初揉、初烘、摊凉、复揉、复烘、木炭焙干等工序,手工操作,精制而成。蒸茶器具包括背篓、笆篓、筛篮、烘篮、簸箕、葫芦、甑、釜、灶、甄、叉、碗、棕刷、铜壶、水筒、茶盘、焙棚等。

三合口牧羊冲甑燕茶被列入“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中艮供图

慈利县土家族傩愿戏唱词印证用甑蒸茶的古老工艺:“年年有个三月三,姊妹三人进茶园。三月三,四月八,姊妹三人采细茶。大姐进园采四两,二姐进园采半斤,三姐采茶不用称,四十八两共三斤。摘起进来用锅炒,甑子蒸,篓篓炕,烟上熏。红带缠,绿带捆,箱中搁,柜中存。”

同治元年(年),湖南巡抚毛鸿宾奏军兴助饷,在慈利开设盐茶釐金及东征榷税局后,慈利县府为发展茶业,开始鼓励百姓改进茶艺,《光绪·慈利图志》载:今擬于山之斗峻处大艺桑茶,其艺法与费由局公司之,而仍督佃农逐段经理。庶几事当更始议出无所挠,役属公家费多无所吝,转瞬之间,林木蓊鬱,既可以广利门,且可以厚土脉。又可以养泉源,为利之博莫甚于此,顾不第此也。慈利号为山国,阳崖阴谷,名材怒生。其土信为宜木矣。而讲求桑与茶者,寥寥何哉!顷九溪有艺桑者,绩频盛而县北鄙,边鹤峰,其民亦解种茶,号曰西连茶。

茶艺改进使慈利制茶开始由毛茶转向精茶,其主要标志是红茶的产生。《光绪·慈利图志》有记:顷岁,西连有作红茶者,贩之辄获倍值,于是,人稍稍知种茶之利。

往期回顾:

陆羽与慈利茶

“躲”贺龙——红军团长吴远恒的故事

东有茶林河

春风萧瑟野牛铺

纱帽寨古渡口——兼论甘堰乡“公母渡”之误

慈利书院始于南宋——兼清溪书院考

垭门关与见龙亭——寻找旧镜头里的老慈利

准提庵,一处勾起遐想的老地方

八十年前,一个张家界人的抗疫故事

走进四十八寨

寻觅“碗米周”

斑驳的时光缩影——品读长峪铺的过去

慈利的先秦文明

慈利,周王朝最后一个君主的归宿

罗显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