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杜诗冬月暖白诗夏月凉丨澄怀园语解说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二

桐城张廷玉砚斋

余常同人论诗,戏为粗浅之语曰:

“杜少陵诗,

一派温厚沉着之气,

冬月读之令人暖。

白香山诗,

一派潇洒爽逸之气,

夏月读之令人凉。”

同人颇以为确,

不以为粗浅,而哂(shěn)之也。

欧阳公《归田录》曰:

“腊茶出于剑建,

草茶出于两浙。

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

自景佑以后,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

近岁制作尤精。

嚢以红纱,不过一二两,

以常茶十数斤养之,

用辟暑湿之气。

其品远出日注上,

遂为草茶第一。”

欧阳公纪载如此。

余性最嗜茶,

四方士大夫,以此相饷者颇多。

仰蒙世宗皇帝颁赐佳品,

一月之中必数至,

皆为外方精选入贡者。

种类亦甚多,器具亦极精致,

可谓极茗饮之大观矣!

然不闻以红纱、养以常茶之说,

而暑湿不侵,色泽如故。

想古法不必行于今日也。

张廷玉大学士同友人论诗,戏说杜甫和白居易的诗风,用了一句通俗易懂的比喻来描述。

“杜少陵诗,一派温厚沉着之气,

冬月读之令人暖。

白香山诗,一派潇洒爽逸之气,

夏月读之令人凉。”

意思是说,杜甫的诗,具有一派温润厚重、沉稳敦实的气质风格,寒冷的冬天读到它,能够让人觉得温暖;白居易的诗,具有一派潇洒超脱、豪爽飘逸的气质风格,炎热的夏天读到它,能够让人觉得清凉。张廷玉大学士志同道合的朋友,认为这个比喻相当确切,并没有觉得粗俗肤浅而讥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理念,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廷由盛转衰的政治时事和民间百姓穷困无奈的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其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精炼字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不愧为“诗圣”。最为著名的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名作名篇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兵车行》《丽人行》《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等。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终生遵循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他的讽喻诗和闲适诗,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不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浪漫情调,还有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处世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历来屡屡为人称道,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中的名句,“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对酒五首》其二中的名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都有很高的境界。龚颐正《芥隐笔记》称,宋人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所取名号,“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名篇名作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缭绫》等等。

因此,按照张廷玉大学士的意思,朋友们应当在冬天多读杜诗而温暖,在夏天多读白诗而凉爽。当然,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读诗,就可以不分春夏秋冬了。

下面又要谈论饮茶了。

腊茶,以其汁泛乳色,与溶蜡相似,故也称蜡茶。腊,取早春之义。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药议》记载,腊茶有滴乳、白乳等品种,怎么能够认为是不同的东西呢?宋代刘克庄《浪淘沙》词中也谈到了腊茶。

草茶,烘烤而成的茶叶,相对于团茶而言,加工方法是绝然不同的。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记载,李郢《茶山贡焙歌》诗云,“蒸之护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噉春山摧。”意思是说,蒸茶护茶香气胜过梅花,研磨茶叶成团的机械运动响声就像打雷。好茶制成呈上奏章贡献给朝廷皇帝,成千上万的茶农人声鼎沸,山坡茶园一天一变,就像春天正在催促驱赶。看“研膏”这句话,就知道正在制作团茶,这是毫无疑问的。自从福建武夷茶进贡朝廷,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就不再研磨茶叶成团了,只称为“草茶”而已。

团茶,是产生于宋代的一种小茶饼,始制于丁谓任福建官员之时,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制茶工序:“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就是说,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白芽,也是一种名茶。《宋史·食货志下六》记载,峨眉的白芽茶,当地土人非常珍重。宋代陈鹄《耆旧续闻》卷八记载,“自景祐已后,洪之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雪花灧灧浮金蕊,玉屑纷纷碎白芽。”

宋代欧阳修所撰《归田录》记载,腊茶出产于四川剑南和福建武夷,草茶出产于两浙,即浙东和浙西。两浙的名茶的品质,以绍兴日铸山为第一。自宋仁宗赵祯景佑(年-年11月)以后,江西洪州(南昌)双井,白芽逐渐流行兴盛,当年制作尤为精良。用红纱布口袋,装进一二两白芽,放入十多斤普通茶叶当中,名叫以常茶养护白芽,用来辟出消除暑热潮湿之气。在没有冰箱冷库和干湿度自动控制的恒温恒湿条件下,也许这是最高级的茶叶长期储存方法吧。因为茶叶最容易吸入异味和吸收潮气,影响口味和品质。通过这种方法养护的白芽,其品质远远高于绍兴日铸山的草茶,于是成为草茶中的第一等珍品。欧阳修记载的情况就是这样。

张廷玉大学士秉性习惯最嗜好饮茶,天下知识士人,以茶相互恭请品尝的人非常多。仰仗承蒙世宗雍正皇帝颁发赏赐名茶佳品,一个月中往往多次获得,都是全国各地精选进贡朝廷的好茶。茶的种类也非常多,泡茶饮茶的壶杯器具也极其精巧雅致,可以说是最时尚的茗茶品饮盛大壮观的景致啊!然而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养茶方法,用红纱袋装茶,还要以常茶养护,从而使得暑热湿气不能侵入,色泽香味依然如同新茶。料想这种古老的方法,不一定在今天还要这样做呀!

欧阳修《归田录》共八卷一百十五条,编入《宋史·艺文志二》卷二百三,志第一百五十六,史类七传记类。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今安徽阜阳)时作,故书名归田。多记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是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所记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含意深刻。

《归田录》中还记载了读书作文“三上”的著名故事。北宋大臣钱惟演虽然出身富贵之家,除了读书,没什么其它嗜好。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章小令。大概从来没有一时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绛也说:“同在史院的宋绶,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欧阳修于是告诉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钱惟演(-年),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谥号思。后加增太师、中书令、英国公,改谥文僖。

谢绛(-年),字希深,浙江富阳人,六部侍郎。其父谢涛喜诗词,与欧阳修、范仲淹时相唱和,欧阳修为作墓志铭,范仲淹撰神道碑。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汝阴知县(今属安徽阜阳)。

宋绶(-年),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因平棘为汉代常山郡治所,故称常山宋氏,后人称“宋常山公”。其曾祖宋龟符,官至平棘县令,后赠太师、中书令。父亲宋皋,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后赠太师、中书令、谯国公。景德二年(年),召试中书,为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年),赐同进士出身,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宋仁宗初年,因忤刘太后,出知应天府。明道二年(年),拜参知政事。景祐四年(年),罢为权判尚书都省。后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康定元年(年)三月,因疏陈攻守十策,被召为知枢密院事。九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年1月),宋绶去世,年五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后加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追封燕国公。宋绶藏书甚丰,手自校理,博通经史百家。笔札精妙,倾朝学之,号称“朝体”。其书法森严,实传钟(钟繇)、张(张芝)古学。时朝廷大议论,多为他所裁定。

钱惟演、谢绛、宋绶三人都是世家子弟,生于富贵之家,喜好读书作文,惜时“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刻苦勤奋,均有成就。宜为当今官二代、贵二代、富二代们参考借鉴。

主要参考书目

《父子宰相家训》张英,张廷玉著,张舒、丛伟注,陈明审校

《张英全集》张英著

《张廷玉全集》张廷玉著

《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纪连海著

《父子宰相》陈所巨,白梦著

《敬慎谦和天地宽——张英与张氏家风》杨阳著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均为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附:腊茶

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

“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

岂可各是一物?”

宋刘克庄《浪淘沙》词:

“老去淡生涯,虚掷年华,

腊茶盂子太清些。”

附:草茶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五:

“李郢《茶山贡焙歌》云:

‘蒸之护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声如雷。

茶成拜表贡天子,

万人争噉春山摧。’

观‘研膏’之句,则知尝为团茶无疑。

自建茶入贡,阳羡不复研膏,

祇谓之草茶而已。”

《元史·食货志二》:

“草茶每引收钞二两二钱四分。”

附:白芽

《宋史·食货志下六》:

“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

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

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

土人亦珍之。”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八:

“自景祐已后,洪之双井白芽渐盛,

近岁制作尤精。”

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

“雪花灧灧浮金蕊,

玉屑纷纷碎白芽。”

附: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节选)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

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

“宋公垂同在史院,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

“余平生所作文章,

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附:嘯園叢書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