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编者按:
现代农业产业园具有突出的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为盘活乡村产业、促进三产融合、拓展产业链条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梅州以产业园为龙头,做好“特”字文章,鼓起农民腰包。目前,全市有2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国家级1个),涉及金柚、蜜柚、丝苗米、脐橙、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即日起,《南方日报·梅州观察》推出“园区有新貌振兴新图景”系列报道,寻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梅州乡村振兴带来的绿色变革。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通讯员陈裕锋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过去大家要骑单车去卖茶,现在人家开着汽车上门来买茶……”梅州市茶叶协会会长赖法卫说。这是梅州嘉应茶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的见证。
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高山云雾出好茶,茶香在梅州已萦绕千年。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在传承与发展中,多年来梅州的茶叶版图不断扩大,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并创建了6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2.6万吨,拥有全省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其中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效应。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梅州嘉应茶产业不断探索工艺特色、产品特色,进而形成完善的品牌特色,按下发展快进键。
一片片小茶叶在梅州茶农增收致富中扮演着更有分量的角色,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让茶乡名号也愈加响亮。
以茶兴农
全省种植面积最大,造就农业支柱产业
春茶采茶季已过,但梅州茶农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积极参与到“茗战”中。近日,梅州“客家炒绿”质量评鉴活动再次开启,将评选出年度“梅州茶王”。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斗茶新气象,指向一个共同点——更加注重茶叶的种植管理、制茶水平和茶叶品质。一切得益于梅州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带动嘉应茶产业发展。
“自从梅江区创建省级产业园后,最大的变化是茶农之间交流多了,与茶叶领域的专家交流也多了,茶叶生产哪个环节有疑问,大家会互相探讨,传统的种茶、管茶、制茶理念不断更新。”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党支部书记侯保添说,该村位于产业园核心区范围,80%的村民在村里种茶,现如今已拥有茶园面积约亩,茶叶已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产业,人人讲茶、户户种茶、户户制茶的产业氛围愈发浓厚。
良好的氛围离不开梅州的茶产业基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好山好水为梅州带来了嘉应好茶。
纵向看,梅州嘉应茶产业经历了从零散到规模化种植,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唐末五代以前,梅州市已经有茶叶生产的相关记载,清代初期梅州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被誉为九大历史名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茶乡”美名远扬。
千年茶香萦绕,在传承与发展中,梅州的茶叶版图不断扩大。全市已创建6个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有茶叶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2.6万吨,拥有全省最大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绿茶占一半以上。
横向看,梅州嘉应茶如何让老树发新芽?当前,梅州正借鉴潮州聚焦单丛、清远聚焦红茶做大茶产业的经验,突出“客家炒绿”主导品种和品牌优势,发展梅州茶产业。
“致力打造广东特色名茶的第三张名片,梅州将通过挖掘客家炒绿茶文化,推介客家炒绿年份茶,宣传客家炒绿茶品牌等措施,全力做好梅州绿茶产业发展工作,发展壮大茶产业。”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历史、有资源、有特色、有文化,造就了嘉应茶这一梅州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在“粤字号”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年)中,嘉应茶以66.8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省前列。
以茶富民
年轻人返乡种茶,近10万茶农耕山致富
梅州地处山区,茶区平均海拔较高,越往山顶走,茶香越浓。
站在平均海拔米的清凉山上,虽然春茶已采摘完毕,但山头依旧绿油油一片,不时吹来阵阵微风,正如它的名字一般,给人带来丝丝清凉之感。晚上回市区居住,白天到山上种茶,这是梅江区清凉村村民的日常。
对于侯保添来说,茶叶就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兴村产业。
“清凉村跟其他村不一样,近几年,特别是产业园创建以来,梅江区清凉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返乡种茶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年轻人。”侯保添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清凉村茶叶产业总销售额达1.2亿元。“茶叶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很多人在外买房买车,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家住梅县区石坑镇的“90后”小伙洪海陆也是一名年轻的茶农代表。因看好家乡茶产业的前景,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回到家乡,承包了一片亩的茶园,现在每年靠种茶卖茶收入有近30万元。“家乡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种茶,自己本身对茶叶也有情怀,现在回乡发展不比外面差。”洪海陆笑着说。
行走在大埔县省级茶叶产业园主要产茶区枫朗镇西岩山上,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曾经人迹罕至之地的西岩山岽顶湖,如今已成为周边村民的“自由就业基地”,一片片茶园也成了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
今年36岁的茶农赖怡科平时在西岩山岽顶湖茶场上班,自家还种植有50亩茶园。“近几年我们大埔茶叶的品质越来越好,很多潮汕地区的茶商都过来收购我们的茶青。”赖怡科说,在他看来,一切离不开产业园的带动效应。
“产业园内进驻了多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加入种茶行列中。”枫朗镇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说,茶叶只要摘下来就是钱,靠种茶很多村民都发家致富了,回来建起了新房。目前,上山下村有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村民在大中小城市开设门店间,形成了产制销一体化链条。
联农带农的效益还在不断显现。据悉,通过创建6大茶叶产业园,年来全市共发展了“一村一品”示范村(茶叶)59个,带动了近10万茶农耕山致富。
以茶促贸
提质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来,尝一下我们梅州的绿茶。”一提到与茶有关的事,老茶农、梅州市英帅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伟新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英帅茶业是梅江区省级茶叶产业园的牵头主体,让许伟新感触最深的是,通过产业园的带动,3年来茶叶产量、质量和茶园管理、加工工艺等方面都上升了一个档次。
“从无公害茶到绿色食品茶,再到有机茶,茶园的管理理念不一样了,制茶方面企业还引进了茶叶初制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实现凉青、杀青、揉捻、干燥、精选、提香等工序的自动化运作,茶制茶师只需作为‘把关人’,根据茶叶的实际情况和天气等因素调整机器参数,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更保证茶叶的品质标准。”许伟新说。
目前,英帅茶业往高质高效产业方向发展,在清凉山绿茶基础上,提升发展了英帅单丛、富硒红茶、银顶山茶等高质量名茶,茶叶产量和价格均增加了20%,产品口感更佳,并长期出口欧盟国家。
当前,梅州创建省级茶叶产业园,不仅使茶农分享到了产业增值的收益,也让嘉应茶产业有了提质增效的成果,进而提升嘉应茶的市场竞争力。
“过去,五华村民种茶大多是小作坊式生产,没有标准化,品质参差不齐,所以发展缓慢一直打不开市场。自从有了茶叶产业园平台后,大家越来越注重种植茶叶的效益,想茶叶卖出好价钱,就要靠品质和品牌。”五华茶叶协会会长毛汉威说,近年来不少种茶大户开始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在品质、品牌上发力。
“通过产业园扶持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让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部门都参与进来,抱团发展,为梅州嘉应茶产业带来的是更好的种植理念、科学化的茶园管理技术、标准化的制茶工艺等革新。”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黄海英说,此外各县(区)也出台了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专项奖励政策,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带动了全市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
从销售终端突围,梅州也有新的尝试。发挥产业园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五华县茶叶产业园建设了梅州地区首家茶叶专业交易市场——五华茶博汇,汇聚了茶叶品牌、品种展示、批发零售、茶工坊、制茶品茶体验等经营业态,并提供茶叶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服务。目前,五华茶博汇已进驻茶叶企业40余家共多间,年交易量达吨,交易金额约1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茶叶销售问题。
品种也是决定梅州嘉应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在广东乃至全国众多茶叶品牌中突围,梅州要选育出优质的当家品种,进一步发挥嘉应茶的特色产业优势。”黄海英说,像英德红茶的当家品种“英红九号”,以一个品种支撑起一个产业,近年来茶叶研究所从梅州历史九大名茶产区选育了50多个茶树单株,目前已选定了6个本地优质茶树品系,并申请了国家品种登记。
以茶叶产业园为抓手,梅州正为嘉应茶品牌走出围龙、走向全国提供更多可能。
对话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
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曹藩荣:
推进技术创新
让茶叶产品结构
更多元化
南方日报:当前,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梅州绿茶优势产业,进一步打响梅州嘉应茶品牌,推动茶产业振兴发展,助推茶民增收。主推打造梅州客家绿茶这个品类,如何做强做优,您有哪些建议?
曹藩荣:梅州嘉应茶产业要找到做强做优的立足点,打造梅州绿茶优势产业是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目前梅州绿茶在全国来说,产量不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必须走出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首先,一方面要形成群众爱喝梅州绿茶的氛围,另一方面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守住传统工艺,还要结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开发茶叶产品,让产品结构更多元化,满足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别要研制名优梅州绿茶产品,在加工工艺、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等作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推动梅州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首先企业是经营主体,唱戏的主角,要发挥龙头作用,敢于作出引领示范,承担起产业兴旺的重任,在加工工艺的提升、营销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做好推动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政府要搭建好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培育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来承担龙头作用;科研院校则要为产业创新和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工艺创新、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技术的赋能,要重视与科研院校紧密联系,形成产学研合作,开发适用于现代市场的梅州绿茶产品。
南方日报:如何挖掘梅州茶文化的底蕴,推广梅州特色的嘉应茶品牌?
曹藩荣:文化是品牌建设的灵魂。梅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有诸多可挖掘的茶文化历史,如公元—年《惠州府志》中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梅县阴那山灵光寺和大埔县西岩山西竺寺历代僧人有在寺庙种茶、采茶、炒茶的传统;明清时期相继出现梅州九大地方历史名茶产区。与客家人生产生活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客家炒绿工艺特点、产品特性,以及茶历史、茶故事、茶歌谣等也有待系统挖掘、传承和宣传。
挖掘梅州茶文化的底蕴,可以着重挖掘客家人迁徙的茶话故事,也可以结合科学的分析、研究,注重宣传“趋温祛寒”的客家炒绿的功效。此外,还可以结合梅州的红色文化、非遗制茶技艺,寻找打造茶品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