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茶岩茶绿茶红茶普洱茶,六大茶类

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560332244852&wfr=spider&for=pc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很多年前看宋词,在琳琅的词牌里,最喜欢《少年游》。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少年足风流。”

阳春月,恰当时少年。

嘴间与眉梢,遮掩不住年轻意气。

像是李杜诗篇里,李白的一生仿佛都是少年,诗酒一生。

江湖、朝堂俱踏足,但任性起来的时候,还可以邀月对饮,把酒言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锐气十足。

相对而言,杜工部虽然更年轻,但诗文里却太沉郁,满心沧桑。

虽有赤诚的忧国忧民心,但少年气终究是不足。

话说回来,近一段时间,都在喝新茶居多。

前些天有朋友过来喝茶,席间他提了一个问题:

“喝茶,到底哪一泡 喝?

看过你的喝茶品鉴后,发觉每一泡都好像不一样?”

那是当然。

不同的冲泡次数,好茶的风味韵致会不断变化。

一段佳音,曲终曲散,聆听到的音韵美不同。

一泡好茶,从头到尾,直等到茶味被泡淡,滋味层次都特别美妙。

细品下,喝茶的过程是一段渐入佳境的享受。

若按个人的喝茶口味,一泡茶最精华所在,在于它锐气最足,少年气最强的时候。

及时品尝,才能喝到特别好的滋味!

《2》

关于每一泡茶的口感,茶圈流传这样的一段话。

“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

但这样的说法,与事实有出入。

“一道水”指茶叶刚冲泡的时候,味道不好出来。

言外之意,是 道茶汤的滋味感觉平淡无奇,没有太大的饮用价值。

所以,很多人在喝茶时会略过头道茶汤。

而是将其以“洗茶”的名义,倒掉不喝。

但这对高品质的好茶而言,太浪费。

特别是高山白茶、名优绿茶等, 道茶汤内包含着不少的养分、风味物质,平白倒掉不喝实在可惜。

至于六大茶类里,是不是所有的茶都适用“三冲四冲是精华”的说法,有待商榷。

因为不同形态,不同泡茶水温,不同喝茶情况下。

一泡茶叶的舒展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

对压制过的黑茶砖,沱茶,或者是形态卷曲如螺的绿茶(碧螺春等),在冲泡时茶味缓缓释放。

若是用快出水的泡法,那经过前几次的泡茶后,茶叶还没达到彻底舒展的状态。

故而,茶味的释放还未达到顶峰。

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当然算不上 喝,最精华的时候。

正常品质的茶叶,内在的茶味物质释放是有规律的。

最开始泡茶时,伴随着干茶的舒展,茶味释放缓缓上升,渐入佳境。

在中间阶段,一泡茶会呈现出最精彩,最芳华的一面。

而再接着往下继续泡,等泡到后面,茶味被自然消耗掉不少后,滋味感逐渐下降。

越泡到 ,茶味越淡,水味越重。

等一泡茶的滋味彻底被泡淡,到了曲终人散,就该要换一泡茶了。

整体来看,从 泡喝到 一泡。茶味的释放呈现抛物线状那样,先是自然上升,再缓缓下降。

好茶的风味释放历程,起伏波动不大,整体较为平缓。

而如果是内质积累有限的劣质茶,会表现出不耐泡的特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往往是还没泡几次,味道就彻底淡了下来。

《3》

六大茶类里,哪一泡茶 喝?

答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品质好的茶,从头喝到尾,都有不错的滋味。

手心与手背都是肉,难以选择。

并且在不同的泡茶方法下,绿茶、白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的滋味呈现又不太一样。

所以,还得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玻璃杯泡的绿茶, 泡 喝。

不发酵的绿茶,以玻璃杯泡法常见。

代表的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 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等。

经过杀青的绿茶,风味特征以绿叶绿汤为典型。

除了太平猴魁之类的特殊情况外,绝大部分的绿茶芽叶较为细嫩。

故而,在泡茶时,内在的风味物质呈现速度快。

玻璃杯泡绿茶,注水量ml,搭配3克干茶。

注入90-95℃左右,刚烧沸不久的热水。

对大部分经过炒青的绿茶而言,不存在因为芽叶细嫩就怕沸水烫的说法。

所以,泡茶的水温可以选择高一些,更能激发出好茶的深层次香气与滋味。

泡茶时,推荐用中投法(先注入三分之一的水量,后放入茶叶,添满水),或者是用下投法(先投茶,后注水)。

稍微静置一会,莹润清澈的茶汤颜色就能释放。

等到浅绿色,淡 绿色的汤色泡出,汤水温度下降到适宜状态时就可以饮用。

往往用玻璃杯泡出来的绿茶, 泡的香气、滋味是 的。

等到后续再加水,继续泡茶时。

使用玻璃杯泡过2-4回后,一泡绿茶的滋味就会变淡了。

故而, 泡茶要更要细品,才不错过一泡好茶的最美芳华!

盖碗泡红茶,看具体品质。

普通品质的红茶, /二泡的口感,相对更好。

内质丰富的好茶,耐泡程度优异,三泡/四泡更好喝。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

按基础分类区分,可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

福建省内的桐木关,是世界红茶发源地。

最早的正山小种,就诞生于此。

然而在泡茶时,不论是桐木关的正山小种、金骏眉、大/小赤甘,或者是闽红三大代表性的功夫红茶(坦洋工夫、 和工夫、白琳工夫)。

它们在冲泡时,标准容量的-ml盖碗,投茶量5克。

沸水冲泡,快速出汤,浸泡时间不宜太长。

按正常的泡茶方式,正常品质的红茶,三泡四泡是 喝的阶段。

如果是长时间闷泡坐杯,那么容易导致前一两冲泡出来的滋味感强,味道浓重苦涩,后面再继续泡出来的滋味,下降速度偏快。

泡茶方法没选对,会彻底打乱一泡好茶的风味释放节奏!

盖碗泡乌龙茶,正常品质“七泡仍有余香”。

六大茶类里,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典型代表是大红袍、武夷肉桂、铁观音、凤凰单丛、东方美人茶等。

以武夷岩茶为例,它的冲泡建议往往如下。

标准容量的盖碗,投干茶8克,沸水冲泡,快速出汤。

经过揉捻与焙火的岩茶,干茶外观往往是黧黑色、深板栗色的条索状。

工艺正常,焙火到位的岩茶。干茶条索紧结,外观匀称,会有舒服的焦糖香。

按快出水的方法,盖碗内的岩茶条索大多要等到三泡之后才完全舒展。(若是无论怎么泡,条索都硬挺无弹性,那实则是焙死了,没有活性。)

每每出汤,高扬馥郁的茶香便能弥漫出来。

一泡优质的岩茶,要有香,有水,有韵。

茶香要落水,茶汤要喝起来有“嚼劲”,具有典型的岩骨花香风韵。

从综合的风味评价看,3-5泡的时候,往往是一泡岩茶 喝的时候。

如果是山场正,焙火透的岩茶。

那可以实现多泡之后,七、八泡之后仍有余香。

盖碗泡白茶,一/二泡鲜香,三/四泡汤感饱满。

六大茶类里,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

白茶的加工方式,相对简朴。

基础的制茶要求,只有萎凋和干燥,不揉捻,不杀青。

因此,白茶的天然养分风味,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细嫩芽头与叶背上的茶毫,数量留存丰富。

按照不同的采摘标准,白茶可以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

以白毫银针的泡法为例,标准盖碗冲泡时,投茶量5克。

沸水冲泡,快速出汤。

前一两冲泡茶时,白毫大量的汇入到茶汤内。

打一束光照进茶汤内,晶莹透亮的汤水内漂浮着不少的白毫。

如同水晶球里漫天飞舞的雪花那般,如梦似幻。

纤细的白毫,是重要的茶氨酸载体,可以提供清甜、鲜爽的风味。

所以,白毫数量含量丰富的茶汤,喝起来自然会毫香充足、更爽口鲜香。

而等到后几冲,再继续注入沸水冲泡时,深层次的内在物质更进一步释放。

故而,茶汤的醇厚度、饱满度、稠滑度渐渐提升。

泡到三、四泡时,是一泡茶汤感饱满度极好的时候,细啜入口,胶质感丰沛。

但如果是对品质好,高山茶园出品的白毫银针,芽头粗壮,白毫密实。

所以泡茶时,会更加耐泡。

伴随茶味的缓缓释放,芽头逐渐被浸润,到五六冲之后,才达到茶味的 期,也不足为奇。

黑茶的哪一泡茶 ,看茶叶舒展情况。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

泡茶的时候,经过渥堆的黑茶,建议 道茶洗茶后再喝。

黑茶的代表,分很多种。

安化黑茶、湖北青砖、广西六堡茶等。

六大茶类里,黑茶常以各种形态的茶饼、茶砖、沱茶等紧压形态示人。

撬出适量的茶叶后,洗茶一遍。

经过润洗后,后期的茶味更好释放。

泡茶时,如果是正常品质,压制状态松紧适中的前提下,伴随着茶叶的舒展,三泡四泡是一泡茶 的时候。

这时尝到的茶汤,滋味感饱满,味道香醇。

闲暇时多喝茶,因为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变化,都有不同。

所以在喝茶的过程中,才能尝到更多的乐趣!

《4》

罗素曾说过,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唯有不同,才能变化出无限的精彩。

生活里,总有些时光要用来等待。

坐下来,认真的喝一喝好茶。

茶味之美,并非是一眼就能看尽的。

而是伴随着不同的冲泡次数,依次有序渐进。

坐饮一杯茶,静守平常心。

一泡茶究竟什么时候 喝?只有自己的味蕾知道!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