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同名搜索《茶叶新知》(ID:chayexinzhi)
Hi~~~好久不见!告别了短暂的忙碌,新知君(ID:chayexinzhi)怀着期待的心情又跟大家见面了。
这次呢,咱们一起聊聊小青柑儿的那些事......
小青柑价格实惠、而且口感醇和中带着丝丝青桔的凉爽味道,是很多年轻消费者首选的口粮茶,曾经一度火爆,还被茶友亲切称之为“小心肝”。
搁以前作为茶叶经营老板,你要说店里没有小青柑简直是out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青柑是什么,又是怎么火起来的呢,之后为何又受圈内人的鄙视?
01
引领茶界新潮的小青柑
通常所说的小青柑是“小青柑普洱茶”的简称。
由普洱熟茶置于尚未熟透即去瓤的柑橘皮中干制而成,属于加料调味茶,类似于桂花乌龙、陈皮白茶等。
小青柑成品表皮青褐色至青黑色,皮薄质硬,有细小凹点,口感上既有柑的清香又有普洱茶的醇和,而且一粒一泡、方便携带。
制作小青柑的柑壳,来自柑橘属植物茶枝柑的未成熟果实的果皮,通常在7~8月采收果实加工,果皮尚未着色。
因此也被称为“青皮”,跟享誉中外的新会陈皮的原料同根同源。
在茶枝柑果实长至鸡蛋大的时候便被摘下来,再从底部削开,挖空里面的果肉,然后再填充入普洱熟茶,于是碰撞出清冽果香、甘醇甜润的小青柑。
以柑入茶,茶柑联姻并不是新鲜事物。
唐朝已有“橘皮煮茶”的饮法,陆羽《茶经·六之饮》里记载: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
但是这里的“橘皮”仅是作为拼配的食材在煮茶时加入茶汤中,而真正将茶叶填进柑皮内部的做法,直到清朝才出现。
相传清朝新会籍进士罗天池首创了在广东地区较为流行的柑普茶,但这里所用的“柑皮”通常指的是大红皮,成熟度往往高于青皮。
而小青柑则是近些年才出现一类茶柑结合的创新产品,最先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兴起。
小青柑于年时初显头角,年逆风而上继而爆发,-年持续井喷,借助茶商、政府力量,带来一阵消费热潮,一跃成名。
此后,很多制作小青柑的商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纷纷跑到新会建厂。
小青柑供不应求,但新会青皮产量毕竟有限。所以其他地区如四会,广西等地也开始生产青皮,经常运到新会制作小青柑。
随着小青柑带来的产业升级,填茶的种类也不再仅限于普洱熟茶,如近些年一些白茶被用来制作小青柑白茶等新产品。
02
乱象丛生,坑人作死
不得不承认的是,小青柑在短时间内引领了茶界新“时尚”,吸引了大批非专业茶人,受到文艺青年、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等年轻群体的青睐。
成名后的小青柑市场混乱,颇有一副Nozuonodie的作风。
这种乱象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外地柑冒充新会柑,茶底品质差、以及过度营销。
部分商家在销售小青柑茶时,都会宣称其所用柑橘皮来自新会市,甚至与陈皮混为一谈。
实际上小青柑所用柑皮与传统意义上的新会陈皮并不是一回事。茶枝柑的果实干皮时温度较低,最高不超过45℃,而且必须自然陈化3年以上,才能称为陈皮。
而为了保持小青柑饱满的圆润造型,通常在青皮尚软时便填茶,继而再杀青、干燥。这里杀青的温度类似于绿茶,不低于88℃。
再者小青柑产量的急剧膨胀,新会的柑皮哪里供应得上。即便是在新会制作小青柑,而所用的柑皮也多来自周边或是广西、湖南等地。
但商家并不关心这些,只是强行将小青柑嫁接至新会陈皮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当中。
另一方面,小青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资本运作的结果。
小青柑火爆的那几年,正是普洱茶产能过程,尤其普洱熟茶库存积压严重,遭遇“滑铁卢”的时候。
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商几经尝试,最终推出小青柑,成为囤积数千吨普洱熟茶的新“卖点”,但此时普洱熟茶的品质参差不齐。
更是有大量中低档甚至劣质的普洱熟茶,鱼龙混杂,流入小青柑市场。
小青柑在销售过程中,广告营销加入“文化创意”,大势宣传茶给了柑“红颜”、柑给了茶“心肝”等比较抽象和夸张的描述。
甚至贴上养生、药用功能好的标签,如小青柑茶兼具云南普洱熟茶和新会陈皮的保健功效,宣称男女老少皆宜。
诸多关于小青柑茶的溢美之词,仅仅是直接将青柑橘皮和普洱茶的种种“好处”拼接,并未有科学依据。
多少有点牵强附会、夸大其词乃至断章取义、不符合逻辑推理。
虽然市场乱象横生,但是小青柑也算凭借“实力”经受住了考验,年迎来了小青柑的大洗牌,逐渐走向品牌化。
03
势头不减,仍旧火热
我们分析百度指数的搜索信息发现,大家对小青柑的仍然保持着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