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茶的外贸史万里茶道,200年茶叶北销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 http://m.39.net/pf/a_4790098.html

“彼以皮来,我以茶往。”——中俄万里茶道俗谚

16世纪中后期,在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统治期间,某些去过中国的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带回了一个秘密:中国有一种十分独特的植物饮料,这种饮料在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中排名第七——“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时,虽然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

17世纪30年代末期,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的旨意,前往土默特部向其首领阿勒坦汗赠送了一些紫貉皮,回赠的礼品之中有4普特(约64公斤)的茶。

品尝之后,沙皇立马喜欢上了这种饮品。

最初进入俄国的时候,茶叶其实是被当作一种药物。原本旧有饮茶习惯的西伯利亚居民发现,茶对于现今被人们称为“坏血症”的疾病具有极好的预防作用。

在17世纪到19世纪,茶叶逐渐从一种药物变为了人人需要的家庭必需品。

茶叶:风靡俄罗斯的饮品

“俄罗斯人,甚至是最贫穷的俄罗斯人,家里都有茶壶和铜制的茶炊。”——法国作家阿·德·古斯丁

19世纪上半叶,茶叶就已经“占领”了俄罗斯。

即便是贫穷的农民,在充满“泡菜和油脂味道”的蜗居之地,也会有日常饮茶的习惯。茶叶已经成为了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愿意花钱享受饮茶的乐趣。

在当时,一个农民每天会喝三次茶:清晨5点,上午9点和下午5点。平时工作日会喝茶,到了东正教的斋期禁酒之后,茶叶更是俄罗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没有之一。

穷人家里为了节省茶叶,会在茶水中加入些其它种类的草叶;小康阶层的农民,则往往将茶叶与汤、粥、奶、黑面包作为一天的口粮。

18世纪,中国的用茶待客之道逐渐融入了俄国人的生活,发展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茶炊”文化。

据说,茶炊是由乌拉尔地区的铁匠发明的,因此乌拉尔的苏克松城被称为“茶炊的故乡”。

苏克松城是当时中俄通商的重要城镇,由于天气寒冷,长途跋涉的商人和行者常在路边参观休息、喝茶取暖。旅店的老板为了招揽客人,便把烧热水的器皿加以改良,做成能够持续为茶叶保温的“茶炊”。

在俄国有“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音译“萨马瓦尔”,意味茶炊)亲切地称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乡图拉,诞生了俄国第一家茶炊工厂,沙皇和西班牙皇帝所用的茶炊,均是在此制造生产出来的。

在当时的莫斯科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一批咖啡厅,可是由于其太过高雅,一般的贵族或者平民富商还是倾向于去街边的小餐馆、茶馆(俄国也有茶馆)喝茶。

食客喝茶,服务员一般都会上两把茶壶,一把壶装着开水,另一把壶则是泡好的茶。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期的莫斯科,给服务人员的小费,被称作“茶钱”。

在年的时间里,茶叶成为了俄罗斯的必需品;进口茶叶的生意,也成了当时俄罗斯规模最大的贸易。而这些,都与一条南方多公里之外的福建下梅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万里茶道:维持了余年的茶叶“丝绸之路”

在19世纪之前,俄罗斯本土并没有茶叶种植。第一个在俄罗斯种茶的人,是一个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俘的苏格兰士兵。从19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人开始在黑海沿岸栽种茶树,自己也开始产茶。

不过由于气候问题,导致茶叶产量不高。时至今日,俄罗斯99%的茶叶依旧依赖于进口(但最主要供货商并非从中国,而是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

和中国人与日本人不同,俄罗斯人很少能够喝到新鲜的绿茶,他们饮用的茶叶大多为从制好的茶砖上剥落的红茶(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译为黑茶)。

在17世纪末期,俄罗斯人就开始从中国商人手中购买远自多公里之外的、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生产的砖茶。

在当时,还会有湖南安化镇和湖北赤壁羊楼洞等地的茶叶,和武夷岩茶一起,由福建崇安县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再次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出九江口入长江,上溯抵达汉口,转汉水至襄樊,经河南赊旗镇(社旗镇)、洛阳、晋城、长治;抵达平遥、祁县、太谷、沂县,经大同、天镇到张家口,横穿内蒙古草原到达库伦(乌兰巴托),最后输入恰克图。

水陆联运。辗转多公里。

这道在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万里茶道”,有三个地方极最为关键:作为原产地的福建武夷山下梅村,作为南北中转中心的汉口,以及作为批发分销中心的恰克图。

下梅村,自是不必说了,晋商从此地采购岩茶茶砖,销往口外在万里茶道之前就早已有之。毫不客气的讲,武夷山作为岩茶的原产地,决定了岩茶的品质划分标准。

至于说汉口,时至今日仍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茶叶,见证了汉口作为中国近代国家化自由港的繁荣与衰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汉口一直以“东方茶港”享誉世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中,之所以将汉口作为开埠城市,就是因为英国人觊觎汉口这座城市在东方茶叶贸易之中获取的利益。

而“三个关键节点”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城市,还是当属“恰克图”。

茶叶的俄语发音为“恰—衣”,而恰克图的在俄语中的意思就是“有茶的地方”。恰克图地处色楞格河东岸,南通乌兰巴托(现外蒙古首都),北达乌兰乌德,是一座完全由中国晋商建立起来的城市。

在这里,俄国茶叶商人,利用皮毛、呢子、毛毯、哔叽、黄金等货物交换晋商的茶叶。拿到货物之后,他们会沿着色楞格河谷的传统通道,经贝加尔湖地区的商业中心到乌金斯克和伊尔库茨克,一路向西,将茶叶运往俄国的欧洲部分。

在18世纪晚期,俄国商人通过贩卖茶叶,获利可达%。直到19世纪中叶前,这里每年产生的交易额,折合成现如今的美元,数额接近10亿元(19世纪1美元,相当于现今元人民币)。

直到,鸦片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创了恰克图的贸易。

年汉口出现了第一俄国砖茶厂,通过海运将茶叶经由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进口,再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到欧洲。

这条新的贸易路线使得恰克图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同时俄尚被获准进入中国蒙古各旗进行贸易,而且无需缴纳税赋,处在不平等交易关系中的中国商人几乎无利可图,渐渐淡出边境贸易(晋商团体的衰败)。

其后,西北商路被开辟,恰克图不再是中俄陆路唯一口岸。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黑龙江成为中俄主要通商口岸。不久之后,蒙古脱离中国独立,万里茶道就此断绝。

而小城恰克图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年,苏蒙联军3万人凭借飞机、重炮、毒气,向买卖城(恰克图的俗称)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动进攻,并且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

中国守军人,武装商人约0人,加上城中妇孺,宁死不降,全部殉国。

昔日,被西方人誉为“沙漠中的威尼斯”的恰克图,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与丝绸之路相比,距今只有多年的万里茶道显得更加触手可及。这条万里国际贸易长路,一头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一头是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

这条亚洲南北经济大动脉,不仅在于促进中俄贸易和文化交流、成就了晋商群体,它更大的作用是带动了茶道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茶产业集资金流、人口流、产业流、技术流和财富流于一体,是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它们的碰撞和交流,伴随着大清王朝的国力变化,茶业和晋商群体的兴衰,是世界交通史和贸易史上的真实演绎,更启迪了当下,为重现“一带一路”经济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