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地铁,是车库,是展厅,是社区活动中心……这些民生设施还有个共同的名字:人防工程。
香山公园双清别墅防空洞,是北京解放后最早修建的人防工事之一。
从年创立以来,人民防空已走过70年历程。70年来,人防工程犹如藏身于北京城之下的“地下长城”,从最初的为国铸盾到平战结合,再到服务保障民生,人防工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清别墅山脚下防空洞外景。市人防办供图
近年来,北京人防配合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大决策,共清理整治地下空间余处。目前,人防工程用于公益便民类人防工程近处、万平方米,向社会提供地下停车位近40余万个,缓解了停车难、交通难等“城市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人防故事1
最早·双清别墅防空洞
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
10月29日,随着位于香山双清别墅的防空洞重新对市民开放,一段关于人民防空的早期历史也浮出水面。
双清别墅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过渡时期的指挥部,也是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双清别墅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而在中共中央“进京赶考”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建成了两座防空洞,用于紧急防空隐蔽。
这两座防空洞,堪称是北京解放后最早修筑的人防工事。其中,双清别墅防空洞呈U字形,总长46.25米,通道宽1.4米、最宽处1.9米,高2.4米。该防空洞内部还专门修建了两间办公室,一旦遇到空袭,可以在防空洞里办公。来青轩防空洞长35米,高1.8米,宽2米,内有两个房间。
为何香山能够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史料显示,这并不是偶然。香山公园管理处宣传科科长绪银平介绍,香山茂林深密,又有香炉峰制高点,更加利于防空,能够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也是中共中央选址香山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人防故事2
最红·“北京地下城”
男女老少挖出“时光隧道”
位于东城区草厂五条与西兴隆街交叉口的“北京地下城”,堪称北京最知名的防空洞。在大众点评APP上,“北京地下城”高居东城区文化艺术热门榜的榜首。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北京地下城”更规范的称呼是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它始建于年,历时十年建成,是目前北京市为数不多、保留完好且利用开发的早期人防工程。当时,住在附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不借助机械的情况下修筑而成。据资料记载,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最深处达十几米,单日参加建设的人员曾高达三十余万人。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挂起了“北京地下城”的牌子,接待了大量外宾,并登上了国外的旅游攻略。
去年10月底,北京市人防办将前门东区早期人防工程的“口部房”改造成微型展厅,并布置了主题为“洞见”的常设展览,揭开了“北京地下城”的神秘面纱。在这个犹如“时间胶囊”的展厅内,展览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人防发展的重要批示文件,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参与修建人防工程的珍贵老照片。在展厅的一角,有一块玻璃地板,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截狭窄的楼梯,这便是人防地道的入口。目前,“北京地下城”主体尚未对外开放,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地下的景象。
对于附近的老居民、当年的亲历者来说,这里则是一个怀旧的地方。人防志愿者穆磊介绍,当年在前门地区参与修建防空洞的人都已经步入老年了,为了留住这段历史,展厅特地推出了口述历史计划,邀请当年的亲历者填写讲述人记录卡,讲述当年的故事。
“北京地下城”堪称京城最知名的防空洞
北京地下城“洞见”微型展厅向人们讲述当年修建人防工程的珍贵历史。
20世纪80年代平战结合利用人防空间改造的粮库。市人防办供图
人防故事3
最知名·天外天市场
批发市场结缘“非遗”迎“蝶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平战结合”的战略思想为人防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八里庄地区最早利用单建式人防工程改造成地下旅馆,被誉为“地下第一店”。从此,人防工程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地下餐厅、地下电影院、地下旱冰场……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位于月坛公园东南角的“月坛传艺荟”全称是月坛雅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荟,占地面积平方米,分为国粹馆、传艺堂、传习坊、大师荟、国艺长廊五个区域,是一座汇集国内顶级手工艺大师及其创作精华的非遗艺术博物馆。乘坐电梯来到地下大厅——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非遗展厅。其实,这座地下人防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与非遗“结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这里曾先后做过地下靶场、地下旅馆和小商品市场。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年10月1日正式开业的“天外天市场”。
天外天市场从年开始筹备,是北京第一座小商品批发市场。曾任天外天市场副主任的杨永成介绍,天外天当时号称有“三个一”,即营业面积一万平方米,拥有一千个摊位,每年上缴一千万元利税。在那个年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年的一场暴雨,让天外天市场成为历史。随着这座热闹了14年的市场停业,这处地下空间也就此封闭。直到年,一座集文化传承与非遗保护于一体的月坛传艺荟正式开业,这里才迎来了“蝶变”。
曾经火爆京城的天外天。市人防办供图
曾经火爆京城的天外天。市人防办供图
讲述
小市场见证了大时代
讲述人:原天外天市场副主任杨永成
年,我来到天外天市场,那时正是小商品市场火爆的年代。我们市场影响力不小,除了有来自俄罗斯的客商,韩国的南大门市场也来我们这里进货。
天外天市场商品种类特别全,什么日用百货、箱包饰品,应有尽有。那会儿流行送贺年卡,市场每年12月份都会在月坛公园举办一个月的“贺卡大集”。一到那时候,公园里人山人海,卖贺卡的摊位从北门到东门,能绕公园一圈。
在当时,天外天市场是一个公认的创举。那时“票证时代”还没完全结束,市场经济才刚起步。天外天市场的开业,可以说极大方便了群众。
天外天市场是由月坛公园地下人防工程改造而成。我记得市场门口有一句标语:“平战结合,为民造福”。那时利用人防工程开起来的地下旅社、地下商店、地下电影院都挺多。在当时,这些设施解决了人们的就业,带动了经济,为民造了福。
天外天市场的兴起,顺应了时代发展。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跟着大人挖防空洞,后来工作又亲历了“平战结合”,现在,人防设施有了它的新使命。仔细回想起来,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人防故事4
最创新·甘露西园地下人防
“地瓜社区”把防空洞做成艺术品
图书室、电影院、舞蹈房、乒乓球室……年底,在朝阳区甘露西园小区地下人防空间改造前夕,居民在心愿墙上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如今,这些心愿都已经成为现实。
甘露西园是一个只有两栋居民楼的小区,而它的地下空间,却别有洞天。年,北京面积最大、功能最为完善的“地瓜社区”在甘露西园扎根,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共享客厅”。在“地瓜社区”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居民可以在这里读书、运动、学手工、看电影。这里还不时举办音乐会和各种活动,又为这座地下空间增添了一抹文艺气息。
在改造之前,这座地下空间是一片狼藉。在“疏整促”行动中,居民们强烈反映地下空间已经影响到了小区环境。
“我们的理念是平等、温暖、好玩,让大家在社区里都能获得归属感、参与感。”在接管了这座地下空间后,“地瓜社区”进行了用心改造:采用暖黄色的涂料,让防空洞变得不再“冰冷”;把窗户设计成屋顶的造型,传递一种“家”的感觉;在头顶上方的管道,还设计了微型雕塑,把管道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场景……前来参观的居民纷纷伸出大拇指:“你们把防空洞做成了艺术品。”
甘露西园“地瓜社区”负责人王毅仁介绍,“地瓜社区”吸引的不仅是小区居民,还有周边的上班族以及慕名而来的文艺青年。“地瓜社区”倡导一种分享的理念。在这里,居民们可以把喝不完的茶叶送过来,供大家分享;这里也是居民在社区的第二个“家”,以前因为空间原因无法在自己家里实现的,在这个共享空间都能实现。
目前,“地瓜社区”已分别在朝阳区甘露西园、安苑北里、花家地的地下空间落地,这种模式有望在全市生根发芽。
新闻内存
70年人防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
市人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敌机不断窜扰的情况,年3月,北京市正式建立人民防空委员会,拉开了人防全面建设的序幕,救护、消防、宣传、警报信号发放相继展开,人防工程建设更是成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场你追我赶“深挖洞”的行动,在北京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在不长的时间内,北京地下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大地下的天下”。四通八达,巧妙布局的人防工程,真可谓“地上千家万户、地下万户一家”,“地下长城”成了当时的精神丰碑。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北京人防建设由应急战备状态转入稳步建设时期,形成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结合。当时,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典范不胜枚举。
进入新时代
人防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工程,做到平时服务功能齐全,战时防护作用强大。如今,人防工程建设总量逐年增加,现有人防空间已远远超过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城的地上建筑面积。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体系,人防工程平时主要用于汽车库、人员居住、商业、仓储等公益功能。北京人防工程建设数量和面积的不断攀升,达到全国领先。
(原标题:当年为国铸盾后来平战结合如今服务民生全市处防空洞公益便民40余万地下车位缓解城市病北京“地下城”不再神秘)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王琪鹏文并摄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