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立春已经半个月有余,温度却一直没有上去,周末的时候才又降了温。
周六早上刚探出头就感觉今天的温度不对,太冷了。
磨磨唧唧地起了床,想到从乡下带回来的红薯,清水洗净之后放进烤箱烘烤。
20分钟左右,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便出锅了。
甜蜜蜜的烤红薯让空气中都充满了幸福的甜香,吃了一大半之后不免有点腻。
随手拿起了一罐绿茶,打算用绿茶的鲜爽之感冲刷一下口腔中太过甜腻的感觉。
泡出来的绿茶已经没有去年泡出的那般青翠,茶汤出现了一丝淡淡的黄色,香味也大不如前了。
这样的茶叶品饮价值已经非常低了,要不要把它断舍离掉呢?
刚好手边的手机叮咚一声响,在网线另一头的茶友发来了一张保存了三年的红茶,问我这茶还能不能喝。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非是两个:“能喝”和“不能喝”。
就这样简短的几个字就能回答茶友的提问吗?恐怕不能。
小编无法通过简单的图片看出这款茶曾经的储存条件,无法准确判断现在这款茶的香气、滋味。
而且现在手机都带有自动美颜功能,让人更加无法准确判断茶叶的颜色。
这时候一句简单的“不能喝”给这款红茶下了判断未免太过片面。
茶叶的保质期就像是最佳赏味期限一样,过了这个时间并不能代表茶叶一定会发生霉变。
但是最好能在保质期内饮用完,这样不仅防止变味,也能避免茶叶霉变的风险。
想要准确判断一款放置了很久的茶还能不能喝,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六大茶类各自的保质期是多久。
六大茶类是按照发酵程度划分成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发酵程度不同自然加工工艺不同,导致它们拥有不一样的保质期。
有的茶越快品饮完越好,有的茶类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转化达到越陈越香。
具体说来绿茶、黄茶都属于不发酵茶,它们的保质期是所有茶类里面最短的,喝的就是其中的“鲜”味,所以一定要尽早喝完。
当年产的绿茶、黄茶最好当年就要喝完。
时间一长,当初鲜爽的滋味不存,高扬的香气不在,品质慢慢下降,颜色开始变得暗黄,没有了当初完美的样子。
不少茶友为了延长绿茶的保质期会选择把绿茶保存在冰箱里,理论上这种办法是可行的。
但是冰箱里面潮湿、有异味,为了保险起见一定要做好防潮防味的密封工作。
做好保存工作后,绿茶黄茶保存时间最多延长几个月,尽快喝完为宜。
乌龙茶中岩茶的保存期,茶圈里一直众说纷纭。
有的茶友认为三年,有的茶友说五年,大多数情况下,保存三年的岩茶是非常常见的。
从日常喝茶的经验来看,三年之内的岩茶风味很不错,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不太一定了。
岩茶的品质在某些方面能决定岩茶的保存时间长短,如果保存不当,岩茶也会很快变质。
也有一些品质优异的岩茶经过良好的保存,经过许多年香味依然汤感醇厚,岩骨分明。
风味良好的“老岩茶”需要够硬的产区、精湛的工艺、良好的储存作为后期保障,否则贸然将岩茶存老,而不在保质期内喝完,最终只是水中捞月。
而红茶的保存期限和乌龙茶类似,在三年之内。
一般第二年是红茶表现最佳的一年,汤感醇厚,香味纯净,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继续放下去,香气和滋味都会下滑。
由此可见,红茶也不是一种能够无限延长保存时间的茶类,三年之内肯定要喝完。
白茶和普洱茶有着相同的性质,都能越存越香,潜力无限,当然需要在恰当的储存方式为前期条件下。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白茶,业界公认的保质期在15年左右,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业界公认的保质期稍长一点,在20年左右。
白茶、普洱的品质过硬外,还需要做到密封、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的存储环境,白茶就能存放很久。
稍有不注意,在存储中途白茶、普洱茶就会受潮,发生变质。
根据以上茶类的保质期,对应自己的茶类,就能知道自己的茶叶有没有超过保质期。
过期的茶,最好不要喝。
因为茶叶风味大减,失去了品饮价值。
如果忘记了茶叶保存时间,可以打开闻一闻干茶,再冲泡着喝一喝。
干茶的时候如果香气减淡,没有异味,说明这款茶存放有一定时间,冲泡之后如果喝起来只是香气和汤感变弱。
这样的茶能喝,但是不好喝,如果实在舍不得扔,平日里作为口粮茶也是可以的。
如果干茶有明显霉变的气味,那就直接丢了吧,这样的茶已经变质不能喝了。
六大茶类的保质期有长有短,但是过了保质期能不能品饮,很难下定论。
需要综合考察茶叶品质,存放环境,所以我们不如把保质期理解为“最佳赏味期”。
在这个时间喝完就能感受到最佳风味,但是如果保存不当,茶叶在保质期内出现了霉变现象,那也是不能喝的。
这时候再多不甘都无济于事,我们只能丢掉茶叶,寻觅下一款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