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记者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媒体采访团赴甘肃陇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刚一到达文县碧口镇,即遭遇百年不遇的重大洪涝灾害。在碧口镇受困三天,既不能按计划开展工作,在镇上的采访也困难重重。在这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县绿茶”这一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当地消费扶贫的“锐器”。
茶园成了帮扶点
文县碧口镇碧峰村村民郭树全经营着一家有着35年历史的全星饭店。他还有另外一个营生,就是占地亩的长丰农场。农场中的茶园亩,带动了55个贫困户,年用工量达0余人次,但经营了20多年的茶场却没有赚到钱。
“亏空一直由全星饭店来补贴。”郭树全说,“农场就是贫困户的帮扶点。周围村上的不少农户都在农场打工。每年有三、四个月左右的采茶季节,工资按天结算,一个人干一天活儿给块钱,茶农一年在农场能有五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平时外出务工收入有三万元到四万元,一年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
郭树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文县种茶历史悠久,由于地处陕南、川北交界地带,与巴山、蜀水相连,环山而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尤其适宜茶树生长,是甘肃省的主要产茶区。最为有名的是碧口绿茶,采摘细嫩芽叶手工精制而成、香气清高,滋味浓爽,耐冲泡。
尽管碧口绿茶名声在外,但文县很多年都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究其原因,文县身处大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茶叶价格过低,销售渠道不畅,好东西到不了消费者手上。
“以前我们家也很穷,我的父母都是茶农,从小耳闻目染,对茶叶种植颇感兴趣,退伍回乡后,就跑到绍兴去学茶叶加工技术,希望通过种植茶叶改善生活。”今年51岁的文县人大代表、秦巴山区土生土长的茶商郭文平说起当年的经历颇有感触。
“前几年我们都种茶,但是没销路,更没有品牌。”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村民杨成林还记得,那时茶叶不好销,他对种植茶叶失去了信心。
在茶叶种植、批发摸爬滚打了多年之后,郭文平拥有自己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年,他注册了茶叶公司,并创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种植中,他指导茶农不用农药化肥,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
“前些年,我觉得种茶挣不到钱,也养不活我自己,就想把茶树挖了,改种庄稼。”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的建档立卡户董树明说,如今,他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想法。
电商扶贫搭平台
在文县,茶商几乎家家都有网店。在碧口镇的步行街,茶庄林立,从事茶叶销售的电商就有上千人。
郭文平是年开始做电商扶贫的。第一个月并不好过,一个订单都没有。一个月后,有一个北京的客户加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