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字和茶字只有一横之差,含义却相差甚远。可是你知道吗,茶字的起源就是来源于荼。
古时只有荼字,没有茶字
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
《尔雅》说:“槚,苦荼”;
《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其实有了各种文献的佐证也不难发现,古代最初只有荼字,没有茶字,,从《神农本草》中可见,那时期的人不常喝茶,而是将之作为一种草药。
“茶”字诞生
但由于“荼”字多义,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代表它是草本植物,所以那时的“荼”也有苦菜的含义。但实际上,从《尔雅》起,人们就已发现茶是木本植物,用“系”指茶,名实不符,所以便用从本基声的“搽”字来代替“荼”字。当时,“搽”,“茶”两字都有使用。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就如荼字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草之类的白花,成语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词;三指茶叶。
直到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这件事变得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
当时被尊为“茶圣”的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将“荼”字减去一横,读音为“chá”。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定为现代的“茶”字。
陆羽不仅创造了“茶”字,也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将茶这种植物,从味道苦涩类似药的“荼”,推到广大百姓的面前,“茶”才成为了广受大众喜爱的常用饮品。
“茶”字诞生,到六大茶类
从茶字的诞生到茶叶六大类,可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茶鲜叶先到干叶再后而到蒸青团茶;其次从蒸青团茶到炒青绿茶;最后从炒青绿茶到六大茶类。经历了漫长的三个时期。
从鲜叶采摘到干叶茶时期
最初周朝以茶为祭品,供丧事之用。茶树生长有季节性不可能随采随祭,必须晴天晒干或雨天阴干收藏,以便随时取用。但与活人无关就无人研究其本质。
到了春秋,荼鲜叶为食用,古时茶亦称苦菜。
到了战国扩大为药用,就需要晒干或阴干,如中草药。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晒干比阴干本质变化大。
田艺蘅于公元年写的《煮泉小品》说:“芽茶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阴干如现时制白茶,品质特有风味,与其它茶类不同。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到了魏朝时期人们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最后发明出蒸青制法,把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让茶味有了很大改进。
由制造饼茶去掉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时期:
有文献称,唐末梅州客家人就有了饮茶习惯,而炒茶的历史便可以追溯到-年间。
这个时期也分为两阶段这个阶段自宋至元约三百多年。先是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
通过制造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
蒸青团茶改为散茶,保持茶的香味。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炒青到六大茶类时期:
虽然也只有短短三百多年,但茶行业的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六大茶类,无所不有。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要求高香的品质,认识到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绿茶的制法。
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龙井、毛峰等等名茶先后出现百花齐放。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出现了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五大茶类。
最后按照制法系统性和品质系统性,排列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次序,分别叙述起源。其起源历史则错综复杂交叉,不能分先后。
从“荼”到茶,追溯到茶叶六大类起源,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今喝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茶也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里是龙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