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茉莉花茶从明代时就已有雏形,建国后更受到

茉莉花茶从明代时就已有雏形,建国后更受到民众追捧

明代时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因为废除了团茶、饼茶,改制散茶,大量生产绿茶,为花茶的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开始用各种办法将茶的香和花的香相结合,如据明代屠隆《茶说》描述当时的人们曾制作茉莉花水点茶。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出现了用多种鲜花窨茶。明代朱权《茶谱》在“熏香茶法”一节中说“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制茶时讲究择花、把握用花量“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具体的制作程序为“三停茶叶一停花,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入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明代花茶品种繁多,茉莉花茶产量不多,还未成为花茶主流。但在原料的选择、用花量、窨的次数、焙干等方面,与现行的窨花工艺原理已很相近。明代苏州被称为“茉莉花城”,当时的苏州大街小巷出现众多窨制花茶的手工作坊。

清代福州、苏州成为花茶窨中心,两地都有许多大作坊生产茉莉花茶。咸丰年间茉莉花茶畅销华北各地。当时福州菜莉花茶主要为“四窨一提”,它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菜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高档福州茉莉花茶的窨制全部用伏花,以单瓣茉莉花提花,造就了福州茉莉花茶独有的鲜灵浓醇品质。苏州茉莉花茶采用明前碧螺春茶芽为茶坯,选用虎丘的茉莉,讲究“六窨一提”,工艺流程包括茶坯处理——鲜花养护——半和窨花——通花散热——收堆续窨——出花分离——湿坯复火干燥——再窨或提花。

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茶产量逐年提升和扩大,形成了福州、苏州、金华三大主要茉莉花茶加工基地。从年开始,茉莉花茶加工中心逐渐向广西横县转移。横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和花茶加工生产基地,成为新的全国茉莉花茶加工中心,被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以上通过梳理茉莉花茶发展形成历史,凸显了茉莉花茶社会化的独有方式。在这个客观化进程中,不仅有从前人处习得的基本规范,还包括了当代的生活经验以及后人在此基础上的改进、发展、创新,茉莉花茶产生之后还逐渐建立了和茶艺相关的有关交往、活动、程序的一整套规范。来自异域的茉莉花与土生土长的茶,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邂逅,交融,从此摒弃了在物种、香型等方面的种种异质特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化身为一杯花香茶香氤氲的茉莉花茶,它们在另一个层面上实现了同质化。

茶香氤氲中,难以抹去的还有老福州人的花茶情怀,他们可能一年四季都喝茉莉花茶,尤其喜饮“明前花茶”(即以清明前的绿茶为茶坯,与茉莉花合制的茶);男婚女嫁新娘敬花茶;温泉泡澡后品饮杯茉莉花茶;在当年的东街口、三坊七巷的茶摊人们可以一边喝茉莉花茶一边听说书;端午时节,福州人取午时的井水冲泡“午时茶”(即茉莉花茶),用以消寒气避暑热;福州古人出天花时,喝茉莉花茶排毒;福州人喜欢把茉莉花茶陈化5~8年,用于治疗拉肚子等疾病或排毒。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茉莉花茶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盛行。清咸丰年间,福州窨制的茉莉花茶,经海路由福建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和东北地区。当时北京的茶庄多经营福建茉莉花茶,普通的老百姓称茉莉花为“茶叶花”,将茉莉花茶称作“香片”。当然茉莉花茶在北京的盛行,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如路途遥远,绿茶运输容易串味和霉变,北方水质的影响等。但也有茉莉花茶自身的优势,如能将茶中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从而减弱涩感,让滋味更加醇厚,以及茉莉花茶特有的保健功能等。当然茉莉花茶的受推崇,还与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慢慢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青睐茉莉花茶者众多,在老北京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中都可觅见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也越来越多地浸染上寻常人家的烟火气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