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些年,茶圈里一直流行着“老茶热”。
最早是从熟普开始,很多茶客称自己10年陈起喝,再到白茶,非5年以上不可。
其实,对于这些极致的追求,自己暂且可以理解。
毕竟,熟普和白茶,都是可以长期储存,且越陈越香的茶类。
可没想到,这股热潮逐渐病态。
老茶的盛行,已经从熟普、白茶,蔓延到红茶、乌龙茶,甚至连绿茶也开始出现老茶。
有不少茶客告诉我,红茶也是越老越好。
且自称道,“如果你喝过5年以上的老红茶,你才知道它有多珍贵!”
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老茶价值高,这点不假。
但盲目效仿白茶和普洱,追崇“老红茶”,无异于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不仅丢失了自我的独特魅力,也让红茶成为了笑柄。
《2》
红茶,向来没有喝老茶的传统。
并且绝大多数的红茶,以喝新茶为宜。
至于红茶为什么不适合存为老茶,主要和工艺有关。
在六大茶类中,按照发酵程度和工艺,将茶叶划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熟普属于黑茶系,而黑茶与白茶在制作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共性。
但为什么偏偏只有它们俩可以长期储存呢?
接下来,请大家集中注意力,我们来揭晓答案。
先来说白茶。
白茶的工艺简朴,不炒不揉不杀青,以萎凋和烘干为主。
极少的人为干预,让白茶保留下了大量营养物质,原汁原味。
并且,无论是萎凋还是烘干,都十分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不能渥堆,不能暴晒,更不能高温烘干。
否则,就成了做旧茶。
只有精心制作,才能保证茶叶活性,为未来的陈化奠定基础。
况且,制作白茶的主要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把茶叶做干。
国标中对成品白茶的要求,是含水量低于8.5%,而对自己要求更严苛的制茶师傅,往往会把白茶做得更干燥,含水量甚至在5%以下。
由此可见,最接近纯天然的工艺,以及保持干燥,是白茶可以长期储存的重要条件。
而黑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涉及到真正化学意义上的“发酵作用”。
在某度百科上,对“发酵”一词的解释是:
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黑茶的关键工序是渥堆,渥堆的温度和湿度,为微生物营造了一个极好的状态。
再经过特殊的后发酵,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与空气里的氧气和水分发生反应。
由自己身体里的菌群牵头,再生出新的菌,新的物质来。
于是乎,才让黑茶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风味特点。
可黑茶与白茶的工艺,都和红茶截然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成品的红茶也是极度干燥的。
但因为红茶的发酵程度较高,且为了提升香气,制茶过程中要经历高温,提升口感。
很显然,高温会破坏茶叶内各种氧化酶的活性,难以再进行后期的转化。
换言之,等到红茶加工结束后,基本不会再进行二次转化,它的品质和风味已经稳定。
提倡红茶存5年,甚至是10年再喝,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3》
红茶,是有保质期的。
其实不仅仅是红茶,大多数的茶叶在外包装上,都注明了保质期。
只不过,不同的茶类,保质期的年限也不同。
一般来说,绿茶的保质期最短,在18个月左右,而我们通常提倡在1年内喝完。
绿茶的特点,正是鲜爽的口感,浓醇的回甘。
虽然恰当的保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使其不变质、不发霉,却不能保证香气滋味不会损耗。
因此,我们不妨将保质期理解为“最佳品饮期”。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喝茶,香气滋味处于最巅峰,最完美的状态。
红茶,亦是同理。
红茶的保质期在1-2年左右,及时品饮,才能感受到好风味。
不可否认,在恰当的存放方式下,避光、密封、干燥、阴凉、防异味,红茶变质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存放时间会超过了两年,甚至更久。
可是,红茶的品质,并不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升华。
反之,则是渐渐走向下坡线。
尤其是原本馥郁张扬的香气,会变得越来越弱,回甘渐渐变得单薄,耐泡度降低……
总而言之,红茶不建议储存太长时间。
但也有一部分茶客说,自己家存放了一两年的红茶,汤感变得更醇厚,比新茶时期汤水更好。
要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老红茶”,指的是超过保质期以后多年的红茶。
一到两年的红茶,不属于“老茶”的范畴。
另外,我们也询问过桐木关当地的茶农,他们的建议同样是不要久存。
超过三年以后,红茶的香气口感都下滑,只会白白浪费了好茶。
况且,像是桐木红茶如此稀缺的资源,产量稀少,又如何能留到多年以后呢?
《4》
国庆假期,出门喝茶。
却没想到,喝到了一泡带着明显酸味的红茶。
要知道,红茶发酸可不是一件好事。
要么是发酵过度,要么是储存不当,比如外界的高温和阳光折射,让茶叶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再次发酵。
香气消散不说,茶汤也带着挥之不去的酸味,口感直线下滑。
回去后觉得不尽兴,拿了一泡去年的正山小种,用盖碗冲泡。
照例,沸水泡茶。
一瞬间,幽幽的花果香从盖碗中散发出来,四周清香四溢,曼妙无比。
比起今年(年)的正山小种,香气变得沉稳、内敛了不少,可汤感却明显稠厚了。
事实上,由于桐木关得天独厚的气候特点,再加上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正宗的正山小种,当年的茶汤就已经显现出了非凡的丰腴感。
在一众新红茶中,堪称翘楚。
等到隔年再喝,它的汤水则变得更加稠滑,更富浆感。
当然,颇受茶友们的喜爱。
尤其是喜欢包浆般汤感的茶客,一定不能错过,但也一定要及时喝。
若是错过了适饮期,风味不增反减,“花果香,桂圆汤”不再,反而变得清汤寡水,平平无奇。
想来,遇到这样的情况,内心必定郁闷不已。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
老白茶,经过岁月沉淀,带着治愈的力量。
沉稳的药香、陈香、稻谷香、粽叶香等,配合着鲜爽醇厚的底色,沁人心脾。
老熟普,在时光洗礼下,陈香陈韵,是不少人的心头好。
但剩余的其它茶类,未必适合存老。
茶掌柜手中所谓的“囤货”,很有可能是卖不出去的滞销产品,以“老茶”作为噱头的销售手段罢了。
不同的工艺,不同的保质期,不同的饮用标准。
若全天下的茶叶,都殊途同归,又何必分成六大茶类呢?
老茶有老茶的价值,新茶也有新茶的。
红茶不中留,留来留去成了愁。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好茶,成为负担,沦为劣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