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乡村振兴之势走富民强村之路修水县黄

孩子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244418.html

10月24日上午,江西省新闻办、省民政厅联合举行了最美人物系列·年“江西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20名“江西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新闻发布会后,作为“江西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之一的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党支部书记徐万年向记者讲述自己10多年带领黄溪村村民共同致富的经历。

徐万年获年“江西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王健摄)

徐万年,现年62岁,中专文化,中共党员,年至年先后担任黄溪村支部书记、原东津乡政府副乡长,原马坳区企业办主任,其间主动辞职下海搞私营企业。就在自己的企业搞得有声有色之时,年冬,受黄溪村三千多父老乡亲的强烈要求及县、镇领导委托,徐万年回到家乡黄溪村继续担任支部书记。如今的黄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溪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耕地亩,山林面积亩,农业户口户、人,属“十三五”重点开发贫困村,共有贫困户66户、人。在徐万年的带领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年黄溪村在全县率先退出贫困村行列,57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年一跃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村,村容村貌显著变化,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级旅游村”、“九江市先进党组织”、九江市文明村镇、“九江市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殊荣,成为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徐万年告诉记者,近年来,黄溪村狠抓“两委”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队伍,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并让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村总支重大决策,结合新村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不断探索新村、产业的发展新模式。目前,黄溪村党员绝大部分是产业大户,是产业致富的佼佼者,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在村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真正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干,全民参与跟着干”的良好局面。

记者了解到,黄溪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坚持走产业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创办企业、做强农业产业,探索乡村旅游业,解决村民就业难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一是大力创办村级企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两委通过多次会议,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先后以“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的股份模式创办了自来水厂、小蚕工厂、花卉苗木合作社、有机葡萄合作社、蚕茧收烘站、双徐茶叶有限公司、桑田公司、光伏发电等多家集体股份企业,有了这些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既化解了村级办事开支的困难,增加了群众收入,又逐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30—5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三千多万元。

二是极大发挥土地效益,发展绿色有机高效农业。黄溪村人多地少,为了极大地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让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对各组集体土地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形式,以组为单位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大户承包,产业成片经营。同时,不断推进农业功能拓展,逐步形成“基地规模化、品种优良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操作规范化、产业效益化”的新模式,达到产业高效发展的“四位一体”发展格局。目前,已初步形成蚕桑、蔬菜、花卉苗木、葡萄、茶叶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年创收万元,年利润万元,蚕桑、葡萄每亩收入都突破万元。

三是主攻龙头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致力发展蚕桑等五大主导产业的时间,又先后组建了蚕桑、蔬菜、花卉苗木、茶叶、葡萄五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产业大户+贫困户的模式,解决了农民及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问题。截止目前,已种植高产桑园亩,新建多平方米的小蚕工厂,多平方米养蚕大棚,多平方米半机械化养蚕室,推行“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创办桑田公司,新建蚕茧收烘站,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引进省蚕种厂制种,年全村养种蚕克,养丝茧张种,创收万元。大棚无公害蔬菜亩,建蔬菜大棚个,年创收80万元;花卉苗木亩,年创收80万元;观光茶园亩,年创收50万元;有机葡萄基地60亩、年创收60万元。通过产业平台带动就业,安排剩余劳动力近人在家门口就业。

四是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村“两委”将产业扶贫视为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发展特色产业,安排就业岗位,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采取“扶勤、扶智”的措施,千方百计从多渠道让困难群众早脱贫。一是对全村22户35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别从事养蚕生产与安排在村小蚕工厂、蚕茧收烘站、环卫保洁、森林防火、苗木基地、家庭养殖等就业。提供适合各自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让他们长期有固定或不固定的劳务收入。二是经常进行岗位培训,不断传授科技知识,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养他们的致富技能,使他们脱贫不返贫。如七组陈乔华。一家7口人生活,八旬老母卧病在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弟弟弱智,四十多岁单身汉,三个小孩,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读书,不能外出务工,几年来一直在组上承包了6亩桑园,每年养蚕收入在6-8万元,去年大女儿大学毕业,二女儿就读中专。不仅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提前进入了小康。五是积极探索第三产业,拉动村内内需消费。在做好农业产业的同时,努力探索第三产业,为提高地方经济推波助澜。村内开办大型“农家乐”两家,早餐店四家,批发商铺多家,有夜宵、冷饮、农资化肥、种子,美容美发、水电安装、装潢材料等商店;上学、就医、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既增加了村民就业门路与经济收入,又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更拉动了地方内需消费。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搞特色观光游览区,特色餐饮区,特色蔬果采摘区,农事体验区等,吸引游客来村游、购、玩、乐,吃上农家饭,购买土特产。体验乡村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把农村变为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地,给地方经济带来无限的活力。

近年来,黄溪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四美”格局逐渐形成。一是科学规划村容美。黄溪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根据本村实际,科学地制定《黄溪村发展总体规划》、《黄溪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黄溪今后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定位与方向。按“一河、两岸、三联、四业”的整体分布,精心打造,科学布局。二是绿色清新生态美。黄溪村地理自然条件别具一格,修河源头的崇河绕村逶迤而过,上游东电大坝建成后,河里长年8度的恒温水清澈见底,河外青山连绵,村内自上至下遍布绿色产业,千年古樟、古祠、百年银杏、老街,中心是漂亮的现代化村庄,村两委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手握绿水良田天赋,建秀美旅游村,在保留农村乡土风味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绿色生态旅游。三是合理布局庭院美。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新户型建设,高规格硬化、绿化、亮化,分三期建成中心村,目前有余户多人集中居住。统一地下排污,雨污分流,通讯、弱电下地,大小健身休闲广场四个,学校、合作医疗室、便民服务中心、弱势群体保障房、环卫站、室内篮球场、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餐饮、商店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街道整齐划一,交通纵横便捷,太阳能路灯遍及全村每个角落,20多处电子眼天网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四是村风文明身心美。良好的村风和现代文明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重要前提。组建舞蹈队、腰鼓队、红白喜事理事会,倡导新事新办,抵制封建迷信,丰富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上老人逝世,统一火化进村公墓。婚姻喜庆、烟花鞭炮绝迹。积极探索村风文明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开展“文明示范户”、“卫生家庭”、“创业致富能手”、“劳动技能竞赛”等一些适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调动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经常组织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和普法讲座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新社区。

走进现在的黄溪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心村街道是一排排整洁漂亮的别墅式楼房,村中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安全饮用水,太阳能路灯,有线电视、互联网络、天网工程全村覆盖,砼三面光排灌渠让全村农田旱涝无忧,以蚕桑为龙头的五大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并成功地让有限的土地得到了高效受益。

徐万年说,如今的黄溪村,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人均纯收入达元。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存款,全村银行存款突破亿元,80%以上户有小车,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践行。

徐万年说,10多年来,自己担任村支部书记,不从村里拿岗位工资,不拿补贴,虽然村民都富了起来,但自己的腰包却逐渐变瘪。据了解,担任村支书以后,自己就没时间照顾原来经营的私企了,由于自己的儿子不太善于经营,原来的企业也就荒废了。徐万年告诉记者,“从不后悔。只要村民富有了,幸福了,我也感觉很幸福。”

徐万年告诉记者,黄溪村将继续坚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突出民俗风情、餐饮娱乐、特色产业、农家小院、大棚种植等乡村特色,融合农家风光和乡村农业,逐步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游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村。

记者了解到,目前,马坳蚕桑特色小镇建设已接近尾声,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在黄溪,待项目完工后,黄溪不仅成为绵延的生态画廊,而且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园式特色旅游村,成为全县乃至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