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
长时间盯着上面这个字。
回过神来,是不是发现,刚刚仿佛陷入了异世界,竟然不认识这个字了。
这个其实是“语义饱和”。
20世纪,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
不止汉字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长时间凝视母语中某个文字或单词后,都会对它产生陌生感。
研究发现,这是大脑在持续接受相同的刺激下,会产生神经疲倦。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在卖命工作,高强度运转后疲惫,“罢工”了。
不仅在图像识别上会产生饱和,听觉、嗅觉、味觉都会。
所以,就算镜子中的自己过分帅气美丽,也不要看太久哦,否则会觉得不认识自己。
这种情况出现,也不必太过紧张,只要休息一下就好。
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去刷会视频。
《2》
不愧是大数据时代。
一打开某短视频软件,就是白茶的视频。
又为今天的文章提供了素材,只不过是反面教材。
主题是《冲泡白毫银针》。
从一开始就不对劲了,村姑陈的眼睛和耳朵一起受到了冲击。
视频博主将白茶投入盖碗中,接着注水,合盖。
按照惯例,合盖后跟着的是出汤,连输入法都记住了,博主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双手持着,装了茶汤的盖碗,左右晃动。
这是在干嘛?!洗青菜呢?仿佛世界都静止了,只剩博主的声音从屏幕中传出。
“先用水润一润茶,这是陈化了将近4年的老银针,让它醒一醒。”
好家伙,只想让博主醒一醒,请他清醒一点,这是老白茶,不是小青菜。
根本不需要润茶,而且,左右摇晃的润茶手法也不妥当。
“旋转、跳跃,我闭着眼,尘嚣看不见,你沉醉了没”,确实“醉了”。
不止盖碗内的银针在受着冲击,看视频的人也是。
好的白茶不用润茶,不用润茶,不用润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润茶是在浪费一杯美味的茶汤,浪费白茶的营养物质。
更何况是白毫银针,其白毫丰沛,第一冲的白毫含量也是不容小觑。
白毫中的茶氨酸物质充足,当沸水注入时,就会大量落进茶汤中。
冲泡后,公道杯中的白毫星星点点,闪烁其间,无不在诉说着茶汤的鲜爽。
然而,博主居然说倒就倒。
《3》
“奇葩”操作不止于此,还有浸润10秒后出汤。
熟悉白茶的茶友应该都了解,每每说到冲泡,必提快出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注水后,毫不迟疑地预留好出汤的缝隙,立即倾斜盖碗,将茶汤迅速倒入公道杯。
在7-8秒内,倒出大部分的茶汤,这就是所谓的快出水。
哪成想,博主竟然反向操作,着实出人意料。
静置茶汤10秒,已经能算是闷泡了,还是故意的。
对待好茶,从拒绝闷泡开始。
渡白茶也是渡自己,因为长时间与沸水接触的茶叶,内质会疯狂释放。
这份热情不是常人能消受的,茶汤中的滋味平衡被打破。
比如,快出水时,鲜爽物质与苦涩物质,滋味更偏向鲜爽一方。
而闷泡,就会让苦涩物质的势头猛烈,鲜爽大军溃败,苦涩方“占汤为王”。
最后呈现出的茶汤,就会过于浓重,苦涩感极为强烈。
白茶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被刺激得只顾释放滋味物质,完全收不住手。
“悬崖勒马”最好的方式,就是解救白茶于沸水的浸泡。
注水结束后,立即合盖出汤,不做一丝犹豫。
这会儿不是三思而后行的时候,就该果断干脆地将盖碗垂直于公道杯。
让茶汤如瀑布般下落,倒出大部分茶汤后,再缩小出水口与公道杯的角度。
这个步骤称之为沥干,确保盖碗中没有余留一滴茶汤,也是为了保证后续茶汤风味的鲜爽。
快出水的茶汤,才能做到浓淡适宜,不至于像闷泡那般苦涩。
《4》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博主做不到。
或许是觉得浸润的时间还不足够长,于是“刮拨”来凑。
为什么这么说呢?
继浸润之后,博主的冲泡手法更上一层楼。
不紧不慢地轻拨茶叶,将其归到一处,最后终于舍得合盖出汤。
一个猜想,或许这个博主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将茶叶规整干净心中膈应。
无论怎样,这种做法都是不提倡的。
左右刮拨,不就变相地造成闷泡了嘛,上面刚提过,白茶与闷泡势不两立,这就不再细说了。
那么,遇到茶叶不听话,到处跑怎么办?
像寿眉不羁、豪迈的身姿,标准毫升容量的盖碗,往往很难容下这追求自由的茶叶。
趁还是干茶时,将冒出盖碗的茶梗,折去适当的长度放回盖碗中。
其中有两个关键词,茶梗和放回。
折茶梗而不是叶片,因为像秋寿眉,叶片表面有较厚的蜡质层。
如果茶叶是一个地球,那蜡质层就是大气层一般的存在。
大气层能减小陨石撞击地球的强度,蜡质层能减缓茶叶物质释放的速度,对新手来说,降低了冲泡难度。
快出水不太顺利时,也不至于得到太过苦涩的滋味。
但是,如果破坏叶片,损坏蜡质层,它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折断的茶梗不要丢,茶梗中的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物质,可是好东西,能为茶汤的清甜度添砖加瓦。
如果是已经冲泡过的叶底,想使茶叶整齐地呆在盖碗中,可以趁下一冲注水之前,用茶匙刮拨。
或在注水过程中,也能根据想要归置的茶叶,调整注水的角度。
比如,利用水流将盖子上的茶叶,冲进盖碗中。
又或者,环壁注水时,绕着碗沿将茶叶冲入盖碗中心。
总之就是一句话,尽量不要在出汤前慢条斯理地左右刮拨茶叶。
《5》
冲泡白茶,请避开这3个误区。
润茶、闷泡、左右刮拨茶叶。
内质丰富的好茶,在头道汤就已经尽显风采,作为润茶而倒掉不喝,属实可惜。
每一冲茶汤,滋味各不相同,都值得细细品鉴。
更不需要闷泡浪费滋味物质。
闷泡,破坏茶汤滋味,使其苦涩,又损耗茶叶的耐泡度。
明明能泡上7、8冲,仍有滋味,却败在闷泡这里,可能3、4冲之后滋味就寡淡了。
到头来,毫无喝茶体验,郁闷的还是自己。
太过在意茶叶整齐度,也不是好事。
左右刮拨,本就不美观,还延长出汤时间,无意间造成闷泡,倒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多注意细节,冲泡并不难。
好喝的茶,唾手可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